高效课堂深入教学问题设计之我见
李键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北京市骨干教师毛洪其在白银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培训中谈到:课程标准里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要以四点为前提:一是正确理解教材,二是实证分析学情,三是明确课时目标,四是有效的学生活动。对于这四点我觉得落实到一学期整体教学计划上,主要要体现以下几点。
课改理念与教学设计适度融合。深层领悟新的教学理念,让新课改理念渗透到对文本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化难为易的教学引导中,“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在设计中突显乐学利学兴趣的培养,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主动参与和乐学善思紧密结合。以不同年级的教学设计为例,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对象,反复实践,积极反思,在实践—反思—实践中论述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从而构建真正的合作式课堂。
有效设计和高效课堂的和谐统一。教学设计有众多原则,但有效性原则乃是立身之本,无论是课改背景下的名词变换,还是教学大纲中的“刚性”,与课程标准中的“弹性”,都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打开曲径通幽的文学之门。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关注
度和高效性。
在这三点中,主动参与和高效收获是核心,这个教学核心落实在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上。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能够灌输新课标教学思想,突显语文教学理念,渗透教学内容,兼容教学艺术的是教学活动,精致流场的教学活动离不开纵横交错,精美交织的整体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不仅针对内容突显系统,而且要针对教学对象兼容梯度。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的确如此,课堂没有学生问问题才是大问题。恰当的运用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一节课的问题设计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更要具体而问。在吃透文本教材之后,针对内容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想到学生,还要预设发问时机、发问对象、发问顺序和发问方式。对于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而言,问题的设计不光是你问我答,更是要启发学生的个性理解,挖掘学生潜质,让学生专于文本、思于文内而发于文外。
重点问题的设计更要注意问题的适度、适时和适境。经常听自己的老师和同事说:好的课堂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深刻化。但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易。对于一堂
课而言,重点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核心问题的设计所在了,所以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问题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巧设疑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揣摩,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而对于难点知识,更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通过设疑问难,辨疑解难,就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减化、分解难点,达到释疑、排难的目的。问题的过渡和转接也是问题设计要注意的,环环相扣才会有水到渠成之感。
问题设计要注意创设情境。教师问学生,学生出自自尊心理一般都有些紧张,为了打消他们的不安心理,教师要尽量使用亲切平和的语调,并配合以专注鼓励的目光,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如果老师的表情过于严肃,将会在精神上给学生以很大的压力。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一定要给以肯定或赞扬,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否定但不能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随意批评挖苦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以后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挖苦更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问题设计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
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美好的祝愿与无限的热爱。学习的重点是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难点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本作出自己的评价。在组织教学时,执教者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上片诗人用哪些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上片中“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外显,扣住这两个行动描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就容易体会了。
问题二: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词人对子有的怀念? 这里以序中的“兼怀子由”引出下片的学习,因为怀人是下片的主旋律,这一问题能很好地带动下片的学习,学生循着它一定能触摸到“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情感波澜。
问题三:补充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轼的内心世界。
可以让学生思考:苏轼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学生对全词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解读,此时回读全词,背景资料是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学生完全能领悟到苏轼对人间的眷恋、乐观旷达的情怀,这是对词义的深刻解读。另外,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
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文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有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再来看这三个主要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二是为分片初步解读词义设计的,问题三是为深入解读词义设计的。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使课堂结构既有放射有纵深,既有导入又有过渡,在情境的设计上,以问题一作为问题二的情境创设。
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能否高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关键在于“学生为什么不问了,我的学生为什么不学了”,可能更多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给了学生“动”的机会,我是否越俎代庖了,我是否鸠占鹊巢了,我是否在课堂上扮演了独断专行的“秦始皇”了。美国教育家苏纳丹戴尔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是的,也许我们努力着讲解了很久,传授了很多,但教学设计里的问题的设计不是讲解传授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更多的引导,让学生们思考、收获、即便他们的想法很幼稚,错误百出,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