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2013.9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48: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我国地貌、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6.27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从文学、艺术角度感受地形的美、奇

1.过度: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祖国风光秀美以及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确实,我们的祖国就是这么美丽。生长在这样美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正是这份喜悦,使得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赞颂这些美好的事物。下面我们听一首歌。

2.播放《黄土高坡》。教师引导:你知道歌曲中描述的是怎样的地形?(学生回答)还有很多这样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我们一起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欣赏。课前,老师请大家寻找一些这样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开展交流活动。

3.教师提出活动建议: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

(1)唱一唱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歌曲。如《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我是草原小骑手》、《赶海的小姑娘》、《浏阳河》、《梦里水乡》、《天堂》等。

(2) 读一读描写我国各地自然景色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 (3) 画一画各地自然景色,可以参见美术书籍上的美术作品。

示例二 多样的气候

活动目标

感受祖国气候复杂多样,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幅员辽阔。 活动准备

1.制作一个包含局部天气预报节目、气象符号图等气象知识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模拟主持天气预报节目。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今天天气情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概括,如:今天气温适宜、今天阳光明媚、今天气温很高、今天寒风凛冽……)

2.教师:你们知道在祖国北面的黑龙江今天天气怎样吗?(学生自由猜想。北方地区可以问海南省的天气)

3.教师借助课件播报黑龙江(海南)地区的天气预报。教师提问:听了那儿的天气预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地区气候存在差异)

4.过度:昨天,大家都看了天气预报,看懂了吗?老师有几个气象小知识想考考大家。 二、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 1.猜猜气象符号的含义。

(1)课件出示(也可以用粉笔试着画在黑板上)各种气象符号,如晴、晴转多云、小雨、雷阵雨、暴雨、阴、北风……学生自由猜测,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2)教师:昨天老师请大家收听了自己喜欢城市的天气预报,下面咱们就来个天气预报?现场直播会?。

2.课件出示中国24小时天气预报图(或教科书第66图片),教师宣布天气预报?现场直播会?的要求:两分钟时间内简要介绍该城市24小时的天气情况,语言准确、声音响亮、表达流畅。

3.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再自愿上台直播天气预报。教师要指导学生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使用简单的方位词进行概述。

(2)可以使用描述天气情况的成语进行介绍。

4.学生总结交流我国气候特点。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听了这么多小气象预报员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你从这张24小时天气预报图上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天内不同地区天气差别会如此大?

三、充分感受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一)寻找中国的气象之最。

教师:在咱们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高达摄氏50度,那可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有条件的话,可用课件播放吐鲁番盆地的图片)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气候之最吗?

学生找一找我国最干、最冷、最湿、台风经过最多、降水最多等的地方,交流汇报。 (二)走进?气象名城?

25

1.寻找?气象名城?。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气象名城。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7上的?中国‘气象名城’?卡,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圈出它们的位臵。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

2.为?气象名城?设计名片。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运用了解到的信息,联系?气象名城?的气候特点,设计名片。

四、拓展延伸

1.课件播放气候差异大的各地区风景图片以及相关气象小知识。

2.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这样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了?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交流。

示例三 富饶的物产 活动目标

1.了解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祖国的富饶感到自豪。 2.能联系生活环境,知道家乡主要有哪些物产。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物产图片,中国地图,家乡物产表。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祖国物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彩色笔、卡片纸。 活动过程

一、续编?哈密瓜?和?荔枝?兄弟的故事

1.教师讲述?哈密瓜?和?荔枝?兄弟的故事,提问:两位瓜兄弟换了家乡之后,情况会怎样了? 2.学生自由猜想,续编故事。

3.过度: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应不同的生物生长。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产,它们适合在哪些地方生长呢?

二、物产寻根记

1.教师出示不同地区的物产图片,如水稻、荔枝、小麦、青稞、甘蔗、芒果、橘子等,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产适合在哪些地方生长。

2.从地图上找到他们的家,把图片贴上去。

3.展开讨论:他们能不能换个家,为什么?我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品种的作物?

4.小结: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作物在有的地方生长良好,有的却不能生长。

三、寻找家乡的物产

1.从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看看家乡有哪些矿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2.填写?家乡物产表?。 我的家乡在: 类别 内容 家乡的农作物 家乡的动植物 家乡的矿产资源 2.交流家乡主要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补充自己搜集的其它可利用资源信息,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四、了解祖国的物产

1.从教科书第71的地图上找祖国有哪些矿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说说家乡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2.为特产制作名片。

(1)寻找祖国的特产。如烟台苹果、北京鸭梨、西藏牦牛等等。

(2)将物产分类,如水果类、牲畜类、植物类、矿产资源类、土特产类等。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物产为其设计新颖的名片,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五、制作祖国物产分布地图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物产信息资料和绘制的物产名片、图画粘贴在中国地图中的它的产地位臵上。

2.学生上台介绍祖国的物产、物产基本分布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

26

示例四 制作南北主食谱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南北食谱,对比南北方食物的味道、做法,了解各地人们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2.初步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俗造成的影响。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主食贴图、美食书籍一本、彩色卡片纸若干。

2.学生课前了解、搜集各地方的主食(可以画、可以带实物)。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它们变成了啥

1.教师:老师手中拿着有关农作物问题的题卡,想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些农作物能加工成什么样的食品?(可以同时出示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如水稻、大豆、高粱、玉米等)

2.学生猜测。

3.教师小结:这些农作物加工成的东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你知道在祖国的南北方分别有哪些主食吗?

二、了解南北主食 1.完成连线题。 面条 米粉 白米饭 北方 馍馍 饺子 南方 馒头 2.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南、北方主食。如羊肉泡馍、烧卖、小米粥、刀削面、玉米面等。

3.学生交流自己家乡人吃的主的主食。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家乡的自然环境来判断家乡有哪些主食。 三、一方水土一方吃

(一)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面条

1.教师:说到北方面食,老师想起了?西安面条像裤带?的说法。面条怎么会像裤带呢?咱们这儿可没有这么宽的面条。你们猜猜北方人为什么爱吃这样的面条呢?

2.学生自由猜想:这种面条好吃;大面条实惠,可以一家人一起吃;可以填饱肚子……

3.教师:西安的面条就是实在。说它像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长度、厚度超出人们的想像。 (二)探究南北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

1.教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白米饭。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主食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启发学生从各地的土地以及气候条件方面考虑造成差异的原因。

3.小结:由于我国南北地区存在地域与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示例五 农民、牧民、渔民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方法从农、牧、渔等方面,了解祖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填写好?人们生产活动调查表?。

2.学生课前认识一些劳动工具。

3.教师准备各种劳动工具、生产机器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认识简单劳动工具

1.看一看:出示镰刀、锄头等工具,学生看并说出这些劳动工具的用途。 2.说一说:你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劳动工具(主要指农业生产工具) 二、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 (一)制作劳动历

27

1.教师提问:在你们家有没有这些劳动工具,谁在使用它们呢?(学生回答)爸爸、妈妈每天都在辛苦的劳动着。让我们制作一份?劳动历?来记录他们一年的劳动情况吧!

2.学生制作劳动历。学生首先阅读教科书第77的劳动历,并仿照此详细记录父母一年四季要做的事情,把它们写下来。要具体写清劳动的内容和工作地点。

3.学生分组记录、汇报自己制作的劳动历。

4.教师小结:从这份劳动历上,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是怎样地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那么,其他地方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干些什么活呢?

(二)展示、交流?各地生产活动调查表?

1.教师: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同地方人们生产活动的资料。请大家把自己的?各地生产活动调查?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附?人们生产活动调查表? 这儿是: 这儿的劳动工具 人们一年四季的劳动是 我的发现 1.学生展示调查表及找到的图片资料,组内交流。 2.推选(农、牧、渔不同地区)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3.学生总结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情况,特别要总结农民、牧民、渔民存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4.小结:是呀!由于人们居住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就不一样。无论是生活在平原还是山地、沿海还是内陆、草原还是沙漠绿洲,人们都在积极的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美好生活。

三、体会劳动的乐趣

1.教师:你参加过家乡的生产劳动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以用舞蹈把家乡人民劳动的场景表现出来。

2.学生将劳动动作编成简单舞蹈动作,如:采茶、撒网、拾稻穗、喂鸡。

示例六 东西南北来相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祖国地区间物资、人员流动资料,让学生感受区域间的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体会祖国不同地区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外地人对家乡做出的贡献,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活动准备

1.课前布臵学生搜集各种吃、穿、用商品的吊牌、标签、外包装。

2.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外地人,了解他们的家乡以及他们为家乡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们和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哪些差异。并搜集一些家乡人在外地的故事。 3.教师准备若干物品产地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了解地区间物质交流情况 (一)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外地商品

1.教师: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各种吃、穿、用商品的吊牌、标签、外包装。请大家拿出来,从中了解这些商品的产地。将它们的产地填写在记录表里,看看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物品,都来自祖国的那些地方。 物 品 名 称 产 地 类别(A\\吃 B\\穿 C\\用) 葡萄干 新疆吐鲁番 A 羊毛衫 内蒙古 B …… …… ……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教师参与指导。 3.各组展示自己的表格内容。

(二)本地销售到外地的商品

2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2013.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ucob29gqo7g2499hhrg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