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自我检测试卷 附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钱老师上课时经常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叫学生回答,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维持在教学活动中,钱老师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是( )。 A团体警觉 B.替代强化 C最小干预 D处理转换 2、(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3、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 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 , 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 , 实行男女教育平等 , 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5、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是(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7、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8、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9、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10、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11、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定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诊断性 B.性 C.总结性 D.相对性
12、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后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第 1 页 共 5 页
C.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13、(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A.顺应性 B.同化性 C.重组性 D.具体
1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监控策略 D.组织策略
15、上学路上,徐燕看到一个同学正艰难地推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上斜坡路,她非常激动这种道德情感属于( )。
A、动作性道德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C、想象性道徳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16、(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17、人本主义心理学按照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 )。
A.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D.认知学习和动作学习
18、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叫作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9、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趋向
B.相对功利趋向
C.寻求认可趋向 D.社会契约趋向
20、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21、掌握学习是由( )提出的。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艾里斯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 2 页 共 5 页
1、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2、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
3、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4、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2、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 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 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 “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原则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论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方法。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2、B 3、B
4、答案: :C 5、C 6、C 7、A 8、C 9、C 10、B
11、答案:D相对性 12、C 13、B
14、答案:D 15、B
16、答案:C 17、A 18、D 19、D 20、A 21、C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此说法是正确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2、【参考答案】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 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心理压力源:
(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 生理压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社会压力源:
(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 (2)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
(3)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2、正确答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3、(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4、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包括:
①心情极度紧张,情绪波动,比如“时常感觉心烦意乱”
②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
③思维刻板,比如“思维不受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 ④心情慌乱,比如“整天惴惴不安”
⑤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比如“学习有好有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 4 页 共 5 页
⑥害怕老师提问,比如“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 (2)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①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班级的排名,老师的关注等等。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父母的严格要求等。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舆论的影响,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 ④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动机过强,不当的归因等。 (3)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包括:
①积极强化。比如做对题目以后,给予正强化。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会运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来鼓励自己,减少压力。 ②系统脱敏法。可以将学生的考试焦虑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等级,然后结合放松训练等犯法,让学生逐步适应每一级的焦虑水平,最终克服考试焦虑。
③代币奖励法,用一些符号、工具作为去的成功的指标,每做好一件事情,就给学生一个代币,随着代币的增加,逐步减缓焦虑情绪。
④认知疗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一次考不好,众身无望的看法。
⑤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确定,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
2、正确答案:((1)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 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证 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 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 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 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 5 页 共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