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孟澍江临床经验.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孟澍江
现代温病学科创始人孟澍江
杨 进 整理
编者按 孟澍江,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温病学家和中医教育学家,现 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主编, 在50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编写学术专 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培养医学博士、硕士30人;完成国 家、省部级多项课题。由于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 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孟氏是现代温病学科创始人,建立了现代温病学科体系和教学体 系;丰富和完善了温病病因病机学和理法方药;充实和发展了温病治
疗学和预防学;提出了统一的温病辨证体系。孟氏潜心治学,努力探
索高等中医教育规律,强调中医教育应符合中医学自身规律。他所创建的现代温病学科,被确
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他成为全国公认的温病学科带头人,被日本人誉为现代“温病之泰斗。” 孟氏通晓诸家,尤专叶、吴之学。对热性病、脾胃病、肝胆病、不育不孕症疗效甚好。擅长
用温病方治杂病,拓宽了温病方药的治疗范围。论述温病表证、热瘀证见解独到。对温病用 清、下、补法另辟新义。倡导辨证论治和有效单方、验方相结合,强调气机通畅,重视非药物疗 法。
深信广大中医读者细读本文之后,定能了解孟氏创建现代温病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对进一
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必将大有裨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孟澍江,男,汉族,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甸垛乡一个贫农的家庭。7岁起入学读书,
在将修完初中学业之时,正值日寇铁骑蹂躏苏北大地,故而辍学,时年17岁。孟氏平时甚喜浏
览医书,父兄见状,遂经亲友介绍,让他只身赴邻县江都樊川镇,拜当地名中医王少江先生为师
学习中医。
王少江是苏北闻名遐迩的儒医王吟江之子。王吟江工于诗词歌赋,精通佛学,对医学造诣
尤深。在正式挂牌行医后,医名遍及江都、高邮、兴化及三泰(泰州、泰县、泰兴)诸地。吟江先
生精于大小方脉,尤其擅长治时令病,每出奇制胜。从其学者达二、三十人。其子少江幼承庭
训,尽得其传,学精于内、妇、儿诸科,尤擅于肝肾、脾胃病的调治。孟氏跟随少江先生学医三
年,不仅得其真传,而且在治学、为人等方面亦受到良好的熏陶。
第四卷499 ####
孟氏学成归来,悬壶乡里,谨遵师训,兢兢业业。白日应诊,夜间苦读,不敢稍有疏忽。行
医不久,即连续治愈多例疑难重证,由此医名大振,上门拜师学医者日渐增多,短短几年,就收
十余人为徒。孟氏的这批早期弟子早已成为各地医院的中医骨干力量,如今多是花甲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孟氏作为一方名医,率先在乡里组织了联合诊所,担任诊所负
责人。1955年,江苏省中医学校在全省招收杰出的中医师进修,孟氏经推荐和考试进入了江
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一年修业期满,被评为优等生,留校任教。孟氏历任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
科评议组及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
学会温病学组主任委员等职。孟氏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是现代温病学的学科主要创 始人。除了担任历届中医本科生的《伤寒论》、《温病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各家学说》
等课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先后培养了9名医学博士、21名医学硕士。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
生导师称号。孟氏长期致力于温病学科建设,该学科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3年温病学
科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 孟氏著作甚丰,主编的《温病学新编》、《温病学讲义》、《温病学》等被选为全国高等中医院
校的统编教材。编写了《温病纲要》、《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温热病专辑》、《温病学》(教学参
考丛书)、《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阐释》、《温病的理论与临床》等10余部医学专
著。在省级以上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谈谈温病治疗中的滋阴法”、“温病学的发展与展望”、 “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若干问题的探讨”等30余篇学术论文。
孟氏对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在温病学方面以这四大家
的学术为主体,在内科方面也继承了四大家的主要理论与诊治特色。如叶天士的久病入络、补
益胃阴、中风主内风等观点,薛生白的湿热致病说,王孟英的食疗说等,对孟氏的学术思想都有
很大的影响。
孟氏积极倡导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气营两燔证的实质及清气凉营法作用机理的研究”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10
多年来,指导研究生开展温病多种病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和温病学常用治法机理的研究,取得了
明显的进展。孟氏对内、外、妇、儿科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热性病、脾胃病、肝胆病、男子
不育、女子不孕、月经病等病的诊治更为擅长;对多种疑难病证的治疗每能获效。不少日本友
人慕名来华,请孟氏诊治疾病。1990年应邀到泰国讲学和进行医疗服务,得到当地患者及家
属的高度赞誉,受到泰国领导人的接见,海外不少人以重金聘孟氏去工作,都遭孟氏婉言谢绝。
孟氏说:“我是党和政府培养起来的,我的中医事业在国内,外边的条件再好,也没有我在国内
干得舒心,更不可能有我在国内发挥的作用大,所以我不会到外边去的。”
第四卷500 ####
学术精华
一、学宗叶吴,创立现代温病学体系
孟氏早年师从苏北名医王少江。王氏所处的淮扬地区为吴鞠通故乡。时值叶、吴之说盛 行于大江南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和吴鞠通《温病条辨》不仅是习医者必读之书,而且是行
医者案头必置的参考书。在这种氛围下,孟氏早年所学也多为叶、吴之书。在王氏指导下,将
叶、吴之书与《伤寒论》、金元四大家之说融会贯通,从而为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氏在从事温病学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明清以来,温病学从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到各个病种的
理法方药,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如仅选一些原著,不仅与临床脱节,而且在理
论体系的表述方面也不可能完善、系统,故与教学的差距较大。有鉴于此,从50年代起,孟氏
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一起,为建立符合现代学科体系要求的新的温病学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 力。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温病学教材,为创立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温病学学科体系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成为中医界公认的全国温病学学术带头人。日本医学杂志称他为“温病之泰斗”,并专门
撰文介绍。
新的温病学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总结出温病的病因病机学。历代对温病的发病原因虽已论及,但或是从“六淫”而论, 不能体现温病学的病因特点,或是仅简单地以“温邪”概括温病学的病因。孟氏与同事一起根
据历代医著中有关“风热”、“风燥”、“暑邪”、“暑湿”、“湿热”、“温毒”、“时毒”等论述,归纳出风
热病邪、温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分别引起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秋燥、伏
暑、烂喉痧等温病。孟氏在吴又可“杂气”学说的基础上,对叶天士所说的温邪性质作了进一步
阐述。认为温邪的主要特点是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这样就较为客观、科
学地表述了温病病因的性质。
二是建立了统一的温病辨证体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初学者对其关系往往 一时难以掌握。孟氏及其同事对温病的辨证理论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以八纲辨证为指 导,卫气营血辨证为经,三焦辨证为纬,结合脏腑、津液辨证的综合辨证体系。孟氏认为,卫气
营血辨证理论主要是从温热病发展的纵向方面揭示其发展规律,三焦辨证理论则是在脏腑辨 证的基础上对温热病在各个病变阶段所出现的病证进行分析,着重于病的横向分析。因此,两
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使之成为统一的温病学辨证纲领。这样对温病的辨证更易于
掌握和运用。这一辨证体系的建立不仅对温病学理论的整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 整个中医辨证理论的确立与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孟氏对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 容,进行了加工提炼,使之内容更充实、具体。如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只是原则上提出了“卫
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孟氏提出了在卫、气、营、血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具体的证型。
如卫分证有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湿热遏于卫气等,气分证更有无形邪热亢盛、热结肠腑、热盛
少阳、湿热困中等许多不同的证型。还提出在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又有一些过渡性的证
第四卷501 ####
型,及卫、气、营、血合并发生的病证,如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这样就使
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体,临床运用更为方便。
三是充实和发展了温病的治疗学。温病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许多温病的新治法不 断出现,如清营凉血法、芳香化湿法、清心开窍法、凉肝熄风法、敛阴固脱法等。对温病的主要
治法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治疗学体系的,也要归功于孟氏及其同事们。 孟氏把温病的主要治法归纳为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祛湿法、通下法、清营凉血法、开窍法、
熄风法、滋阴法、固脱法等。在每一类治法内又分为若干治法。如在论及温病的解表法时,具
体分为疏风泄热、透表清暑、宣表化湿、疏表润燥等。对每一个治法的适应证、作用、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