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8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
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12-01
近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受到经济条件、生活习
惯、交通条件的影响,许多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较严重。在治疗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所以,在手术治疗时,选择适当入路及内固定对脊柱结核治疗和恢复起到关键影响[1]。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8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取俯卧位以伤椎棘突为中心,作背正中直切口,为减少渗血用1/25万的肾上腺素做皮下和肌间浸润,先切开皮肤,然后改用电刀从伤椎上下方正常脊柱开始沿棘突骨膜下分离椎旁肌,并以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在伤椎上下各显露两个椎板,放置自动拉钩将伤口牵开后,再暴露骨折或脱位的椎板,这样可避免将骨折片推入椎骨伤及脊髓,待椎板完全暴露,用吸引器引出凝血块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探查,确定有无椎弓、椎板、关节突骨折,在手术中注意将移动的碎骨片摘除,若黄韧带有破裂也应用神经剥离子剥离剪除。在进行复位前一定要确定,在牵引复位中不会因周围有松动骨片而挤入椎管。复位前手术台下者应分两级联,一组握住病人肩部向上牵引,一组握住髁上向下牵引持续娄分钟,手术操作者用两把骨钳分别夹住伤椎上下位正常棘突。再用骨膜剥离器撬拨有助于复位成功[2]。
观察组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全麻,如术前拟定行网膜移植,病人体位应采用侧卧位,否则采用俯卧位。以伤椎棘突为中心,一般应暴露伤椎上下各2~3个正常椎板。皮下肌间先注射1/25万的肾上腺素后切皮,继而用电刀沿棘突骨膜下分离椎旁肌。注意必须先暴露伤椎上下正常椎板,以防骨膜剥离器将骨折片推入椎管。待椎板完全暴露后,用自动牵开器将伤口牵开,清洗血凝块后,使手术野显露清楚,先咬除伤椎下缘的正常椎板显露出硬膜后,如发现下陷椎体紧压在硬膜上,企图用椎板钳伸入咬除椎板的作法,必将加重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此时可用k6cher钳夹住伤椎棘突后提(如小关节有脱位,可先切除上关节突以解除阻力),再用最薄的椎板咬骨钳逐步深入小块多次将椎板吸除减压,或用高速气钻切磨法摘除椎板,这样可能避免加重神经损伤。切除椎板的长度,应据脊髓受压是否解除和术中需显露的长度而定。如仅为解除椎板下陷压迫,则将其上下方椎板相对的下缘和上缘切除即可达到减压的目的。椎板切除宽度应限于双侧关节突内侧[3]。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vas评分平均为2.3;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除1例a级、2例d级外,其余均为e级。 3讨论
3.1关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时机。传统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为:
椎体变形影响脊柱稳定、病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神经症状、经久不愈的窦道形成、巨大寒性脓肿、病灶有死骨;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血沉<35~40mm/h。我们认为,脊柱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应该继续遵循,包括全身治疗(休息、营养)、制动、正规化疗,而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手术可适当积极。本组中有6例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血沉在42~75mm/h。实施手术后,血沉曾有一度升高,并伴有发热等症状,但随后症状逐渐消失,3周内血沉降至正常。如果一味等待,可能贻误手术时机,造成椎体破坏及脓腔扩大,甚至形成窦道[4]。
3.2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前路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中、重度脊柱结核最常用的术式,但有时会出现骨块植骨床吸收、假关节形成、骨块塌陷折断、矫正角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等问题,甚至可因植骨块移位压迫脊髓引起严重并发症。kemp等报道,脊柱结核患者单纯植骨融合的植骨块骨折发生率为32%,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增加20b;rajasekaran等报道了81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后凸畸形的发展情况,8年随访发现仅41%植骨能保持稳定,而24%骨块移动,20%植骨有吸收;22例患者后凸角增加达20b以上;植骨长度超过2个椎间隙骨块易折断。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术后采取各种外固定措施,但植骨块部位并非真正稳定。鉴于此,一些学者将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临床实践表明,合理使用内固定对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结核控制和植骨融合有着积极的作用[5]。总之,对于非
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