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三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
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 2、道德情感从( )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3、科尔伯格采用( )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 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 )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8、(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 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 )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 )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 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 )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 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
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 )的矛盾。
A、法制观念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 )的矛盾。
A、心理素质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
A 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D 个体的情绪体验 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 2、初中生的品德具有( )的特点。
A 动荡性 B 反复性 C. 稳定性 D. 可靠性 E 敏感性 3、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大体上经过( )三个阶段。
A.理解 B.练习 C.模仿. D.信服 E.内化 4、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 A.社会风气; B.经济状况; C.同伴集体的影响; 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E.家庭环境。
6、下列( )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 社会技能 B. 外表 C. 性别 D. 年龄
E. 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
7、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有( )。 A独立性有所发展 B具有闭锁性 C个体差异明显 D稳定性逐步提高 E全面性有了进一步发展
8、要能自觉地反思人生意义,个体的自我意识必须达到以下发展水平,具体为(。 )
A.自我控制能力高度发展 B.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 C.自我体验成熟 D.独立意向的扩展
E.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 9、品德不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 A缺乏自我教育能力
B对自己的评价水平低,并有时候自相矛盾。 C自我控制力要比优秀学生差。 D内心的体验复杂多变。 E性意识发展与年龄不相符合。
10、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 A、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B、营造良好的班风 C、多开展集体活动
D、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E、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技巧。 ( ) 2、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 ) 3、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观念。
( )
4、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 )
5、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 ) 6、在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 )
7、自我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 ( ) 8、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 ( ) 9、品德不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人格。 ( ) 10、德育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每次宜采用一种方法,才能确保有好的效果。
(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替代强化 2、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3、角色采择 4、自我监控 5、品德不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你认为道德判断能力该如何培养?
2、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何意义?
3、你认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怎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较好?为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D 6、A 7、A 8、B 9、D 10、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