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8.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
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地善
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从遗书中可以看出所谓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
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
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
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19.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其表达作用如何?(6分)
21.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看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 请结
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8分)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着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安阳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答案
5、C(①名
词作动词②名词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
6、6、A①助词,不译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②均为连词,表修饰;C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在) 7、A(A被动句BCD介词结构后置句)
8、D(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9、B(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10、A(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王导
看重。当时,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15、我和你在
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以鱼虾麋鹿为伙伴和朋友)
16.(1)[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诗歌赏析】
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
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
17、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8、AC(A项“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表述错误,文中说傅雷没有向任何人申辩,自杀之前从容镇定;C项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和“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是傅雷自己的激愤之语,并非遗书里的内容。) 19、参考答案:①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从“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并非傅雷本人之物”上看出。②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妥善处理“房租”“存单”“丧葬费”这些大小财产问题。③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从傅雷“凡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上看出。 20、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2分),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1分),与“干干净净”呼应(1分),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分)
21、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价人物,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解;③是否言之有理;④有没有分析与适当拓展;⑤语言是否通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