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0.36×100= 4.08×1000= 30.2÷100= 12÷1000= 2、1米=(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
1、复习巩固,使学生能熟练移动小数点。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常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数,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汇报各自收集到的小数,并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
老师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做一做,指名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特别指出: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你觉得这个成绩怎么样?小丽的体温是38.5度,你觉得她的体温正常吗?
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生活中的小数的过程,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小数,观察图片中的小数,以及互相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小小数,处处有数学,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 三、新课学习 1、名数的认识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名数和数区别,同时知道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 2、教学例1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广泛呀!这里就有四个同学,他们在比身高,你们来给他们排排队吧。 投影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名数,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回答:
把它们的单位都化相同了再比较。 把它们都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都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要比较大小,必需把单位统一。有两种方案:或者都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或者都改写成低级单位的。 (1)教学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