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课题名称: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女性教育的调查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0:51: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未有的挑战。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预示着随着科技进步及其与经济日益紧密的结合,知识、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财富将越来越向拥有知识优势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聚集。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强弱。集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两大功能于一身的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解决人口、粮食、环境、贫困等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的必要手段。从长远来看,西部发展的动力来自西部地区的教育,西部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西部人才开发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西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后劲。而女性教育,是西部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女童教育,已经构成目前西部义务教育普及的难点。因此,时代要发展、国家要发展、少数民族要发展,都需要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发展。民族工作者和民族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问题加强研究,探索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农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和目标在于透过民族女性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寻找在民族村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参考。

该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有: ? 运用文化生态理论模式,分析女性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现象和原因之间错综

复杂的相互关系。

? 通过学校教育和村落互动关系、历史和现状的关联、村落内部发展和外部社会环境

的变迁等整体性研究,提供一种研究女性教育问题的新方法。 ? 为田野调查所在地区的女性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法,由此提出有一定参考

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女性教育的举措和建议。

六、 课题设计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课题将采用以质的研究方法3为主。在自然情景下收集的资料,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解释,探求现象背后的意义。

下图描述了本研究活动的流程安排,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步骤之间不会有非常明确的时间先后界限,尤其是从确定需要的资料、研究方法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发现新问题后再回到所需新资料的明确和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往复、层层深入的过程。

该课题所要研究的样本主要以所调查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和妇女为主,兼涉该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生活在研究主体周围、和研究主体有密切关系的人员,如男性家长、村干部等。研究运用有目的抽样,选择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丰富的信息的个体为访问和调查对象。具体地而言,是根据所需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在调查过程中分别运用最大差异抽样和典型个案抽样这两种目的性抽样方式,以便在有效时间内获取研究所需的大量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3

关于“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陈向明女士认为它比我们通常用的定性研究这一术语来的科学。即它强调了对社会现象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通过系统搜集材料和分析原始资料,寻找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质”。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或逻辑推理。我非常赞同,故在此使用这一术语。

9

图1:研究过程设计图

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明确需要的资料 形成被扩展的理论和知识 确定研究的问题 发现新问题 明确需要的资料 分析、解释 结论 确定研究的方法 收集资料 意见和建议 确定抽样方式的意义在于它为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围,使研究具体化。在此前提下,本研究收集研究数据的手段有:

访谈

主要是开放式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为我提供深入探究某些问题的机会,使收集的事实信息深入、细微。设计有四种类型的访谈表,分别针对儿童(失学和上学)、家长、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小学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士。

儿童,以女童为主。访谈内容主要有个人基本情况、生活内容、教育经历、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教育期望和理想、来自父母亲的影响等。

家长,以妇女为主。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家庭的基本情况、每天的生活内容、自身的教育经理、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前途设想、对子女的态度差异、对成人教育的态度、对改变生活现状的想法等。

教师访谈的内容将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男女学生的入学、辍学情况及原因、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材使用情况、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校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对女性教育的看法和建议等。

其他相关人士访谈将视情况随机进行性,侧重选择男性。访谈目的是希望通过第三者的眼光来了解人们心目中女性的形象、男女性别意识、女性教育的情况以及他们对女性接受教育的一些想法。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个人概况、家庭概况、农牧业的经营状况、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身边女性的受教育情况、社会风俗习惯、个人对女性的评价、对女童和妇女教育的想法等等。

观察

主要是参与观察,通过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在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并观察她们的言行,以便深入到当地社会文化的内部,了解女童和妇女所处的环境和她们的行为意义。

收集实物资料

主要分个人和官方两类。官方类资料主要包含政府各部门和学校可能提供的各种文件、统计资料、规章制度、历史文献和报刊杂志。

七、 课题的研究进程

本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的理论探讨和实地考察准备阶段。该阶段自2002年课题得以开题开始,持续至2003年。主要工作在于研读有关教育人类学以及妇女和女童教育方面的中外出版刊物,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个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同时,为理论框架的选择和搭建奠定基础。事实证明这一阶段的书斋工作是必要且有成效的,它避免了后期田野工作的混乱和无

10

序。也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搭好了舞台背景。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基础上确定了田野调查的地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M村寨和四川省凉山的L乡。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开展研究调查的可行性。并收集有关水族和彝族的历史文献和各方面的研究数据。该阶段同时也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设计了访谈纲要和调查大纲。访谈问题尽管以开放式访谈为主,但在进入现场之前,部分关键性问题也被事先罗列出来,作为访谈的指导。

第三阶段:从2004年夏开始至2006年初,本课题分先后多次赴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M村寨和四川凉山的L乡进行了田野调查。在M村的第一次调查开展于2004年夏,历时5周,访谈了M村寨小学的学生、部分失学女童、家长和教师。第二次田野调查在2006年夏季,历时3周,对同一村寨的部分女童、妇女和村干部做了访谈。此外,2008年夏,以邮寄问题纲要的方式,委托当地的一名教师,也是我前两次田野调查的研究助手,帮助我展开访谈调查,及时更新和补充部分访问数据。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共整理出了29份比较有典型性的完整的访谈,其按对象类型可以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失学女童、大龄女童、已婚妇女、成年男性和男女教师访谈。在L乡的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的田野调查在2004年的10月至11月期间展开,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凉山大学的安排之下,考察地点选定在喜德县L乡。第二次调查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调查地点仍然选定在L乡。两个阶段的田野调查均以访谈为主。所选择的访谈对象按照便利性和典型性原则进行筛选,并兼顾了代表性。第一次的考察共访问了19名彝族同胞。第二次的田野调查集中访谈了6名女童和7名妇女。在2008年夏,为了弥补时间跨度较长导致的数据的老化,特委托凉山大学的老师,也就是我在当地的研究助手和翻译,根据我的访谈提纲和问题,赴L 乡访谈了5位妇女。

第四阶段:从2006年初开始,该研究进入了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阶段。由于中间研究者出国访学,导致课题延期结题。课题总报告在2008年研究者回国后的当年年底形成。为了保证研究的时效性,研究者对国内外关于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再次进行了收集和研究,对所涉及村寨的最新变化也通过访谈提纲委托当地的研究助手就一些需要更新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收集和了解。本报告使用的主体数据仍采用2005年前后收集到的数据。

11

第一章 性别、民族与教育公平——若干理论和概念问题

当性别、民族和教育问题相缠绕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基于性别和民族差异基础上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实际上,本研究所频繁提及的女性教育问题,其实质是女性的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开始之前,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所涉及到的若干理论和概念问题进行剖析。如果说在第一章我们讨论了方法论的问题,在这一章,我们主要要为本研究后续工作的开展解决认识观的问题。

一、 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发展

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包括教育在内的女性各项权益斗争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而女性自身对教育权利的需求和渴望,则是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然而,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和少数民族、移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一样,女性教育机会均等的获得是一个曲折的、直到现在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

4

何谓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它的内涵是什么?机会均等应该如何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女性教育问题的探讨上首先来关注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如果我们仅仅将研究的视野局限在探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女性教育,而没有从根本上反省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上的不均等这一问题的哲学来源和思想根源,那么任何探讨都可能是空中楼阁,无法从根本上对目前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困境的本质加以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乃至于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它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但有一点不容置疑,教育机会均等概念是基于教育权力平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作为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它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人们试图通过人为的途径来解决教育领域里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希望通过教育机会均等的方式,带来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改变。简单的讲,教育机会均等要求每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身份、种族、性别等等,都可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有充足的合适的机会获得学业成功。而学业成功,正是现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的教育有助于改变包括她们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方式。

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绘的“对一切儿童施之以强迫教育”的理想蓝图。但是,直至15、16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的萌芽,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才开始系统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普及公共教育的主张。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莫儿(Thomes 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中,详细勾画了一个实行普及公共教育社会,凡是儿童都可以上学,都要学习,首次系统地表述教育机会平等的思想。当时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在建立新教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并且在改革实践中,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4

教育机会均等在英文中,也有“equal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之说法。

12

课题名称: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女性教育的调查及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vkhh960ip8mqar1rxf4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