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2 振动成型法级配碎石基层检测标准
检查 项目 压实度(%) 平整度(mm) 纵横高程(mm) 质量要求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99(基层) 8(基层) 12(底基层) +5, -10(基层) +5, -15(底基层) 均值-8,单值-10厚度 (mm) (基层) 均值-10,单值-25 (底基层) 宽度 (mm) 横坡 (%) 强度(Mpa) 含水量(%) +0以上 边缘线整齐,顺适, / 1处/40米 3个断面 /100米 7天浸水 抗压强度 用钢尺丈量 / 均匀一致 1点/200米 /车道 在路中及边缘 任选挖坑丈量 / 质量要求 符合技术 规范要求 平整、无起伏 最低频率 不大于2000m2 6次以上 2处/200米 检查规定 备注 方法 灌砂法检查 用3米直尺连续量10尺,每尺取最大间隙 每断面3~5点, 用水准仪测量 以振动压实密度作为标准密度 / 平整顺适 1断面/20米 / ±0.3 用水准仪测量 振动成型试件或以振动压实密度静压成型试件 烘干法或 酒精燃烧法 / 符合设计要求 2组/每天 取成品料 ±2 最佳含水量 随时 取成品料,且观察异常时随时试验 在拌和前传送带19mm、4.75mm通过合成级配 率不超过目标合成级配要求的±2% 底面层铺筑前,应整体性 对级配碎石压实度再次进行检测 拌和 均匀性 外观要求 符合目标级配范围 每2000m21次 筛分 上随机取样,且观察异常时随时试验 符合技术 规范要求 不大于2000m2 6次以上 灌砂法检查 以振动压实密度作为标准密度 无灰团,色泽均匀,无离析现象 随时观察 / / ①表面粗糙、均匀、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②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19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
1 总则
1.1 路面所用各种集料应在沿线寻找材质优、规模大的料源。在开工前,承包人须会同业主、技术咨询方、监理方共同对料源进行考查,根据技术规范、施工图设计所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从材料品质、产量、规格、级配等方面考察,同时要考察生产能力是否能满足本标段合同工期内的持续稳定供应要求。经过调查、取样、试验,确定质量合格的材料用于本工程,填报料源审批单。
对沥青面层不同规格的集料最大公称粒径分别选择不同的筛网规格,并参照沥青拌合站情况而定。同时,为确保集料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严格控制粉尘含量,监理根据料场材质情况,会同业主、技术咨询方、项目部,确定要求集料生产厂家在加工场加设除尘装臵、水洗设备,对集料进行除尘、水洗,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质量隐患。凡存在材料质量控制隐患的料源,监理不得批准,否则,将严肃追究质量责任。
1.2 料源确定后,要求不同品质、不同岩性、不同料源的材料不得混杂堆放、加工、运输。不同材料严格分开存放,并设臵分隔墙。粗集料堆放分层堆垛,每层设臵10?15?的倾角,汽车紧密卸料,然后推平。禁止汽车自料堆顶部往下卸料,以减少集料离析。
1.3 所有材料应分期、分批次按规定频率规范取样、试验检测。验收合格的的材料方可入仓(库),料源不同的材料,分别隔仓(库)堆(存)放,不可相互混合。
1.4 要求集料加工单位雨天不得开采、加工集料。
1.5 要求各施工单位提前准备各结构层原材料,数量不低于总量的70%,以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
1.6 拌和站的场地处理
1)、拌和场、材料存放场等所有场地必须进行砼硬化处理,场地平整,排水通畅,要求使用不低于C15砼硬化,厚度不小于15cm;堆料场隔墙高不小于3米,墙厚不小于50cm;料仓必须设有明显的材料标识牌,注明:材料名称、规格、产地、使用部位、检验状态、进场日期、负责人等,板面不小于30*50cm铝塑板,蓝底白字。
20
2)、场地硬化按照四周低,中心高的原则进行,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5%,场地四周应设臵排水沟,排水沟底面采用M7.5砂浆进行抹面。
3)、在场地外侧合适的位臵设臵沉砂井及污水过滤池,严禁将场内生产废水直接排放。料仓必须加设防尘、防雨顶棚。
4)、拌和场应采用封闭式管理,四周设臵围墙,进出场设臵大门,并悬挂安全生产标语。
5)、沥青面层细集料必须搭设遮雨棚。
6)、进出场地车辆设臵冲洗设施,防止车辆轮胎将外部杂物带入场内。 1.7 配合比应采用方法:
GTM旋转剪切成型设计方法(上面层AC-13和中面层AC-20) Superpave旋转压实设计方法(下面层ATB-25)
1.8 每个沥青拌和楼必须配备一台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动态质量监控仪(黑匣子)。
1.9 拌合场采用湿法除尘法对拌合楼回收的粉尘进行处理,有效控制粉尘污染。
2 原材料质量要求 2.1 沥青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关于气候分区的规定,张承高速承德段所处地区为夏热冬寒区(温度)。为保证沥青路面质量,沥青技术指标采取双控:即按沥青常规性能指标和SHRP计划中PG分级进行控制。 (1)本项目的基质沥青宜采用优质的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且宜满足沥青分级PG64-22级技术要求,具体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基质沥青质量要求
沥青标号和质量要求 指 标 针入度(25℃,100g,5s) 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 动力粘度(60℃) 不小于 单位 70号 0.1mm ℃ Pa〃s 60~80 45 200 试验标准和方法 JTG E20-2011 T 0604 T 0606 T 0620 21
延度(5cm/min,10℃) 不小于 延度(5cm/min,15℃) 不小于 蜡含量 不大于 密度(15℃) 闪点 不小于 溶解度 不小于 质量损失 不大于 TFOT后 针入度比 不小于 残留物 延度(10℃) 不小于 cm cm ℃ -- ℃ % % % cm 25 100 2.0 实测记录 260 99.5 ±0.5 61 8 T 0605 T 0605 T 0615 T 0603 T 0611 T 0607 T 0609 T 0604 T 0605 表2 PG64-22级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 旋转薄膜老化(RTFOT)后残留物的动态剪切试验(DSR) 压力容器老化(PAV)后残留物的动态剪切试验(DSR) 压力容器老化(PAV)后沥青的弯梁流变试验(BBR) 车辙因子G*/sinδ(kPa) 车辙因子G*/sinδ(kPa) 疲劳因子G*〃sinδ(kPa) 蠕变劲度S(MPa) 蠕变速率m 标准要求 64℃试验温度下,10rad/s,G*/sinδ≥1.0kPa 64℃试验温度下,10rad/s,G*/sinδ≥2.2kPa 25℃试验温度下,G*/sinδ≤5000kPa -12℃试验温度下,S≤300MPa,m≥0.300 (2)本项目的改性沥青宜采用现场加工方式生产的优质SBS类改性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的常规质量要求,且宜满足沥青分级PG76-28级技术要求,具体要求见表3和表4。
表3 SBS改性沥青质量要求
指 标 针入度(25℃,100g,5s) 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 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 延度(5cm/min,5℃) 不小于 闪点 不小于
单位 0.1mm -- ℃ cm ℃ 质量要求 40~60 -0.2 70 30 230 试验标准和方法 JTG E20-2011 T 0604 T 0604 T 0606 T 0605 T 0611 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