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理念。如,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对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进行了严格规范,如第九条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二)、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等等。
在个性化车牌政策的整个酝酿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媒体报道过政策制定者为此召开过听证会。政策叫停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车管部门甚至还在叫停几天前通过媒体向人们保证,数分钟之内就可以制作一个车牌,车主们大可不必扎堆儿办照。而叫停之后,相关部门也没有随之给出正式的解释,一纸公告“系统故障”,任凭广大群众云山雾罩。而作为政策的相关者,群众本来是有知情权的。更何况,承诺无法兑现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诚信形象。一项政策的推出应当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酝酿、实施、废止都应当有一个科学论证的前提,否则,其可行性在理论上就会遭受怀疑,在实践中很可能遭受否定。 1、上述材料表明(A)
A、政策和法律往往是矛盾和冲突的 B、公共政策的结果和预期之间经常有重大的偏差 C、政策和法律往往是一致的 D、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往往相互冲突 2、“个性化车牌”政策之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是(C)
A、政策问题日益复杂 B、中国消费者的素质还不够高 C、政策缺乏合法性、合理性论证 D、中国的社会道德还比较保守
3、从案例来看,《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C) A、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B、其制定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 C、不符合现行法律中体现出的法律原则和理念 D、是合法的 4、从本案例来看,影响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 A、政策是否符合社会道德 B、政策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 C、政策是否符合法律中体现出的法律原则和理念 D、决策者的个人偏好 5、“个性化车牌”政策的制定(B)
A、体现了理性分析的方法 B、没有体现理性分析的方法 C、采用了多变量分析法 D、体现了超理性分析方法
(二)、2005年“五?一”前夕,神州胜景“涨声”一片。此轮涨价之举,各景点呈现出同一模式:涨价幅度高,有的甚至达到近20倍;听证会大多成了“涨价会”,民众所要听证的是涨多少的问题;公众与听证代表观点迥异,95%的网民不同意涨价,而代表几乎众口一词拥护涨价。主张涨价者陈述的理由不外乎是控制客流量、有利于保护、弥补维修资金缺口。然而质疑随之而来:景点成本不应由消费者负担;修缮资金应由政府投入;涨价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客流等。建设部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以上。根据调查,门票收入主要在两种用途中分配,即景区自收自支用于人员工资和纳入地方财政,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景区维护。与“涨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杭州西湖景区坚持免票。而很多发达国家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如美国的大峡谷也是免费的。 6、从案例来看,景区涨价(D)
A、增进了公共利益 B、在当前中国是必然的
C、增进了景区自身和地方政府的利益 D、违反了法定的决策程序 7、风景名胜区(A)
A、是一种免费品 B、是一种产权不清的稀缺资源 C、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 D、是一种纯共享品 8、为什么会出现“听证会大多成了?涨价会?”的现象?(D) A、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B、“景区涨价”是一种客观趋势 C、景区涨价得到普遍的赞同 D、听证会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9、本案例说明(A)
A、大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采取集体行动争取利益的能力极弱 B、大众由于人数众多,因此对政策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C、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了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D、相对于组织和团体特征而言,决策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较小 10、在本案例中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有(B)
A、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B、决策制度和社会团体特征 C、制度和文化特征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2002年春夏,北方某大城市由于长期干旱,周边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城市供水也成了严重问题。为了节水,市政府规定对居民生活用水进行限量供应,超过限额,将成倍收费;同时那些用水量很大的洗浴中心也引起了市政府的注意。政府决定,让这些洗浴中心一律停业,但禁止对象不包括星级宾馆所属的洗浴场所。有关部门此举在该行业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经营者一方面对市政府在特定情形下的非常举措表示理解;另一方面洗浴中心投资巨大,设备停用会发生严重的锈蚀,经营者将面临双重的巨大损失,这是他们难以承受的。一些经营者向政府部门请求,可否由洗浴中心到外地去运水,让中心继续经营;对此类请求,有关主管部门一概亮起红灯,表示如果继续经营,就吊销营业执照。无奈的经营者对此十分不解,他们是有合法的营业执照的,而且可以不使用当地供水系统提供的水,对于本地节水并无妨碍,不应该禁止他们营业;除非有非法经营或犯罪,政府无权吊销他们的营业执照。经营者更对该市近年来不顾城市水资源缺乏的事实,大建广场草坪表示不满;因为在市民生活用水紧张、而他们被迫停业的同时,那些草皮却在每天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
11、当地政府的节水措施存在的最大问题是(A)。 A、过分依赖行政命令 B、备选方案过多造成混乱 C、过分依赖理性方法 D、繁文缛节导致政策失效 12、当地政府实行的节水措施的结果可能是(D)。
A、使当地老百姓利益得到保障 B、从根本上解决用水紧张问题 C、造成政府信誉提高 D、造成政府信誉丧失 13、下列可行的节水方案是(C)。
A、对有不满情绪的经营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B、停止浇灌草坪
C、对经营者停止供水但不禁止营业 D、对经营者禁止营业但不停止供水 14、案例中的供水紧张问题在政策分析环节中属于(A)。
A、政策问题 B、自然问题 C、备选方案 D、政策措施 15、从案例提供的材料来看,政府是否进行了政策分析?(D)
A、对市民没有,对经营者进行了 B、对市民进行了,对经营者没有 C、没有分析,全是主观臆断 D、进行了,但不够全面
(四)、2002年上半年,作为深圳市政府改进工作作风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深圳市开始按照新的劳务暂住证发放办法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外来人口暂住证。深圳市有非深圳户籍的外来人口大约400万人。新办法实现以前,办理每张暂住证需要支付320~350元不等的费用,而现在却只要交纳15元的工本费,仅此一项深圳市政府每年就少收了十几亿元的收费。但令人惊讶的是,新办法实行以后,外来人员对这个新办法无不怨声载道。原因是,原先收费虽高,但办证网点多(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和派出所均可办理),办事效率也高(当场就可以取证);现在则出现了很长的排队,手续也更加繁琐,还不能当场取证。与此同时,深圳原先不具有(代)办暂住证资格的居委会、某些中介公司却乘机招揽办证业务,生意极其红火。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不能忍受办证长队,就要向这些代办机构交纳很多费用。结果是,外来人员的办证总费用基本没有减少,时间上支出更多。
16、深圳市政府的措施为何没有得到外来人口的好评?(A)。
A、政策问题是复杂的,改进通常只能是渐进的 B、该措施是非理性决策的结果 C、政府没有代表公众的利益 D、外来人员素质太低 17、案例中深圳市政府的措施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B)
A、对居委会的管理监督不够 B、外来人员的办证总费用基本没有减少,时间上支出更多
C、政府财政收入降低 D、外来人口进一步增加 18、解决这一问题最彻底的、根本的办法是(B)
A、对居委会和中介公司实行重罚 B、增设更多的办证网点 C、取消暂住证 D、培训外来人口提高其素质 19、从政策方案类型来看,本案例中的政策措施属于(C) A、直接的非货币方案 B、间接的非货币方案 C、直接的货币方案 D、间接的货币方案
20、针对本案例,下面那个政策评估标准更恰当?(C)
A、社会治安状况 B、政府财政收入状况 C、外来人口的满意度 D、外来人口的数量 (五)、第59届联合国大会9月14日下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改革是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而安理会的改革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安理会改革的重点涉及安理会的代表性问题和决策机制问题。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要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应该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使安理会具有典型的“战利品”遗迹,是二战战胜国瓜分国际利益的一种机构和决策机制。这个决策机制并不适合新的国际形势,也是致使联合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原因。它使安理会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时候,往往由于利益斗争的原因,决策迟缓,而且决议意见不断被修改,根本起不到维护国际和平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安理会的决策机制,使决策更加透明和民主。废除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的决策机制势在必行。但安理会没有否决机制也不行。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将安理会一票否决的决策机制改成联署否决机制。安理会任何决议都应获得多数成员国的同意,以简单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对安理会通过的决议的否决权,但必须至少有3个常任理事国联署,才能否决安理会的决议。从有利于提高安理会决策效率来看,由于必须有3个以上的常任理事国联署,才能否决联合国决议,这就给个别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随意否决安理会决议,致使安理会面对重大国际事务不能有所作为增加了困难。抬高否决门槛之后,使安理会能更迅速地作出决定。而且,这样安理会的决议不但能体现大国的意志,也能更好地反应大多数国家意志。 21、这段文字说明(B)
A、决策规则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它不能帮助人们找到共同利益 B、政策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
C、联合国存在严重的代表性不足问题 D、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权力过大 22、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规则是(D)
A、独裁制 B、简单多数制 C、三分之二多数制 D、一致同意规则 23、联合国安理会决策规则带来的问题包括(C)
A、联合国权力过大 B、联合国缺乏行动力 C、联合国缺乏代表性 D、联合国缺乏合法性 24、联署否决机制与现行的决策规则相比(D)
A、外部成本提高了 B、决策成本提高了 C、预期成本下降了 D、抬高了决策的门槛 25、按照奥斯特罗姆对规则层次的划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规则属于(A)
A、宪法选择规则 B、法律选择规则 C、操作选择规则 D、集体选择规则
(六)、在田野调查中人们惊异地发现,很多国家的部族和村民对自然资源都曾经具有高度自觉的保护意识,有一套颇为严格的保护规则以及行之有效的“监查”制度。他们对于村寨的自然资源都实行规划,并对开发林产品的方式和进度进行严格的限定。例如,神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由于时代传说擅自进入神林者或者破坏神林者将会蒙受灾难,因而人们既不敢冒险入内,更不敢动其一草一木,所以神林始终能保持原始的面貌;坟山是祖先游弋之所。山地民族对于坟山的保护极为重视,不能在坟山砍树放火;风景林是为了美化村寨环境而加以保护的森林;凡供人们利用的河流、小溪、泉水周围几百米范围内都被划为水源林;此外还有护道林和轮歇地等。如果谁破坏了“保护区”的环境或者不按照限定砍伐“保护区”的竹木,那么村寨的头人便将按习惯法给予惩处。通常的处置办法是罚款罚物,情届轻者罚烟、酒,重者罚猪、牛。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实行了国有化,原先的护林人变成了盗伐
者。国家或者雇佣不到足够的林务官员监管,或者林务官员因为工资较低接受贿赂成为常规的收入补充方式,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26、按照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属于(C)
A、纯共享品 B、俱乐部物品 C、公域物品 D、社会化物品
27、很多部族和村寨都有一套颇为严格的保护规则以及行之有效的“监查”制度,这些规则和制度属于(D) A、外在制度中的民法 B、外在制度中的公法
C、内在制度中的习惯 D、内在制度中的正式化内在规则 28、材料中的部族和村寨解决公地悲剧采用方法的是(D)
A、政府管制 B、“化公为私” C、“化私为公” D、自主治理
29、从材料来看,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B) A、缺乏必要的政府管制 B、政府当局的强行介入 C、政府管理不当 D、现代化的必然代价 30、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A)
A、在满足特定条件下,通过自主治理可以解决公地悲剧 B、自主治理总是优于集中控制和政府管制 C、政府管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D、内在制度是外在制度的有益补充
(七)、土著人在白人到来之前的许多年已经在猎杀野牛,他们妥善又节约地管理他们的战利品,并按照每个人在狩猎中所做的贡献分配战利品。但涉及活野牛群的所有权时,事情就大不一样了。土著人以及后来的白人,都没有界定野牛群所有权的经济可行的办法。野牛能够自由地从一个部落的领地迁移到另一部落的领地上去。假如一个部落的成员减少猎杀数量,他们保护野牛的努力,实际上在为另一个部落、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死敌提供牛肉。这一事实导致土著人毫不留情地猎杀野牛,以至于在1840年以前,在大草原上野牛生活的一些传统区域中,牛群已经消失了。两个事实加速了野牛群的消失,第一,白人人口远远大于土著人的人口数量;第二,白人猎杀野牛时的武器杀伤力更强。
目前世界各国通过制定法规的手段努力限制狩猎和捕鱼的季节以及猎取动物的数量。一些国家制定计划配额限制捕猎,另一些国家建立了捕猎配额转让制度。比较各个非洲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不同的政府行为在决定非洲象和其他濒危动物的长期生存机会中如何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南非,政府允许对一些老弱病残的大象进行有控制的剔除性猎杀,并努力加大禁止偷猎的力度来保护象群。津巴布韦通过建立和执行活着的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产权,来最终保护它们免于灭亡。 31、被猎杀的野牛属于(C)
A、纯共享品 B、公域物品 C、私人物品 D、社会化物品 32、活着的野牛群属于(B)
A、纯共享品 B、公域物品 C、私人物品 D、社会化物品 33、野牛群的消失说明(B)
A、技术的发展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B、要有效利用一种资源必须清晰地界定其产权 C、人类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破坏为代价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34、目前世界各国保护野生动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A)
A、政府管制 B、建立交易市场 C、明确界定其产权 D、圈养野生动物 35、对于野牛的保护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类似于森林保护的自主治理模式(C) A、因为土著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能力 B、因为土著人没有一个共享未来的意识
C、因为野牛的流动性使之难以建立集体所有权 D、因为当事人不享有改变制度结构的自治权 (八)、在很多国家包括欧洲福利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和电信服务都曾经是被少数企业甚至是一家国有企业垄断的,低效、高价引起了公众的愤怒。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改革极力改变不列颠电信的国有特征,并为其引入竞争者,改变管制办法,以期开辟一条“独家垄断——双头垄断——多家竞争”的路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