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题,难度值是0.8116。主要错误是漏选①,原因是考生对主观能动性具体反映在哪些方面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如何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化解矛盾,不仅是我们哲学知识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高考辅导,我们也要注意学科特点。
35题,难度值是0.971。这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的识记,也是学科思想教育的点,考查结果不错。
二、主观题
1.基本情况
本卷第38题、39题的第5、第6问属于政治学科的主观题内容,共占52分。从抽样情况看,平均得分在26分-28分之间,难度值约为0.50左右。 2.试题分析 第38题 (1)试题:
38.(32分)材料一:从文化被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2005年中国的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广告业、游戏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元,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已经在2万亿元以上,专家预测,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4万亿人民币。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高于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
材料二: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衍生产品多等特点。目前,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特别强调,要倡导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的健康的动漫产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保卫国家文化安全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12分)
(2)运用国家文化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推广健康有益的国产动画作品。(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怎样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10分) 【参考答案】
(1)①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分)②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3分)③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分)④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经济总量,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3分)
(2)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国家必须实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先进文化。(4分)②有利于传播优良文化,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3分)③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3分)
(3)①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保卫国家文化安全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善于分析和处理矛盾,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4分)②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为了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4分)③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文化问题,因此,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2分) (2)命题意图
第38题的命题意图:为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政府所关注的一个主题。本题以文化产业化为背景材料,从经济、政治、哲学三个角度考察学生对发展文化产业意义的理解及作为政府应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化,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生的典型错误
第38题第(1)题的典型错误有:①不能审清题意。没有看到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结合材料来回答问题,有部分同学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有些同学连用“经济意义”都没有注意。②答题没有思路,答到哪儿是哪儿,至于是否答完整了,是否出现知识的重复,就无能为力了。③意义与原因的表述不规范。
第38题第(2)题的典型错误有:①对文化职能知识掌握不到位,很多同学模糊答题的切入点,就用国家职能的知识来答题。②题目是问“国家为什么……”,而还是有同学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来回答。③设问是“为什么?”而很多同学回答体现了什么国家职能。
第38题第(3)题的典型错误有:①学生不注意两个限制性条件“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法的知识……”。②学生对辩证法的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混淆了唯物论等其他知识。③设问是“应怎样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而多数同学答体现了什么哲学知识或什么辩证法知识,而没有抓住“怎么样”三个字来审题答题。 第39题第5、6问 (1)试题: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区域合作,即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这不仅给有关国家带来了现实经济利益,也增进了各参与方的相互交流、信任与合作,进而促进了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5)“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思想是如何体现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的?(8分) 材料四 2006年7月20日,来自我国及文莱、印尼、日本、韩国等160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海内外著名企业代表在广西南宁举行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作为中国与东盟跨海联结纽带的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令世人瞩目。环北部湾地区是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地区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带,区位独特,资源丰富。
(6)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加强环北部湾地区合作开发必要性和重要性。(12分) 【参考答案】
(5)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2分)②“睦邻”是指我国要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体现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2分)③“安邻”,是指要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原则。(2分)④“富邻”是提要加强区域合作,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2分)
(6)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2分)
重要性:①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吸引外资,促进西部大开发,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分)②有利于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升双方的合作空间,实现区域内资源、市场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2分)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共同发展;(2分)
(2)命题意图
第39题的命题意图: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的纪念年,而且在我国广西南宁举行纪念活动。本题通过以此为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我国的实际和书本上的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要谋求和平发展,建立稳定、和谐、互利共赢周边外交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考生的典型错误
第5问,考生的典型错误是:不能将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睦邻、安邻、富邻” 的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反映出考生对材料审查不到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欠缺。
第6问,考生的典型错误是:对必要性教材中的三条回答不完整,说明考生学习不够灵活,不能转换,教材是从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角度叙述的,而试题的问法是为什么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看拟有区别,实质是一致的。看来如何灵活有效扎实的掌握教材知识,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对重要性,学生能写一些,但不够完整、准确,学科术语表达能力还须加强。
三、后阶段复习建议
1.注意这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辅导。
近几年文综政治部分内容的命题特点可归纳为:(1)命题立意——日趋完善。从3高考实施初期过分强调“能力立意”逐步过渡到“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能力为主导”,形成了“能力立意”→“综合能力立意”→“知识能力并举、以能力为主导”的发展轨迹。“知识能力并举、以能力为主导”是符合基础教育实际的,也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2)题型结构——稳中有变。前4年文综政治试题都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选择题从小题之
间的关系上讲包括题组题与非题组题,从小题内题肢结构上讲包括组合题与非组合题,从涉及知识范围上讲包括学科内综合题和跨学科综合题;非选择题从材料上讲主要包括材料分析和非材料分析题,从设问层次上讲主要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层次的题型,从思维方式上讲包括简答题、简述题、分析说明题、综合论述题和辨析题。 (3)命题情境——突出三性。命题情境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社会性、真实性和创新性。社会性主要表现在试题情境的创设上,积极反映每一考试年度中国内、国际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依据课文或事实编制试题,避免了试题编制中的主观随意性,保持了政治学科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选择题中出现了一则材料几题并用的题型试题,其次,试题从历史事件、地理知识出发考查政治热点,再次,试题灵活、设计新颖。 2.坚持正确导向,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引导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近两年的政治高考的命题很好体现了这个导向。因此,我们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注意这一变化。
3.对本省后阶段的试卷适当进行练习和细致讲评。 后阶段的复习,练习还是必须的,问题是练什么?怎么练?建议选本省今年各市的模拟试卷加以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各市的复习情况,大家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通过练习,对自己尚未注意的热点问题,适当进行点评,以查漏补缺。更需强调的是,练,不能只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讲求质量,所以练习必须要正规,要定时、定量、练后一定要讲评,讲评时特别要注意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学生注意设问的限制性条件及有哪些具体答题要求,应该如何找突破口,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效果。 4.对照考纲,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后期复习,对照考纲,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这一工作是常规,必须得做,对考纲中近几年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条目,要重点敲打,对教材必须做到熟之又熟,对尚未考虑到的热点和一些不时复习还不够的知识,要补充。这样,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以积极的心态迎高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