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管理体系研究
实 施 方 案
蔡甸区索河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农村初中布局调整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是深化教学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规模效益的主要手段。布局调整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自1998年实施布局调整工作以来,已形成“一镇一校”的办学格局,但由于农村区域宽广,且我镇地形特殊,学生集中入学交通安全隐患较大,寄宿制伴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应运而生。 2、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均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管,孩子的教育、督促严重欠缺,实施寄宿制能将这部分孩子集中起来,加强教育,强化管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3、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服务意识、集体主义观念都比较淡薄,寄宿制就是要将独生子女融入集体之中,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服务,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组成部分,是教育适应我国在跨世纪的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形势的重大举措,也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走素质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有助于探寻农村中学寄宿制办学的管理模式。
寄宿制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寄宿制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验不足,操作性复杂,我校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管理体系研究旨探究寄宿制管理体系化、规范化,我们有信心将寄宿制稳步推进下去。 3、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寄宿制的产生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农民进城打工,家中无人和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困难,那么,充其量它只能是后勤管理,还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学生也会因枯燥的学校生活
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变换角度思考一下,在学校时间相对固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想要创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课外大量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有条不紊地按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实施的话,那么寄宿制就成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启动和推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关部门和一些学校也展开了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由于资金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多为后勤管理,基本上停留在“吃好、喝好、住好”的层面上。寄宿制管理研究针对性研究不够规范,不成体系。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他们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对教育信息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动的有选择的接受。寄宿为学生提供了主动、能动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活动教学理论。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
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 3、现代德育论。
斯宾塞指出,“人类是完全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即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在现有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2)充分利用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探索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有效教育,使寄宿生各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
(3)加深全体教职工对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职能,实现全员参与的寄宿生管理模式; (4)形成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研究内容:
(1)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硬、软件建设;
(2)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进餐管理、住宿管理、人文关怀、家校联系等方面的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