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图形的用处;加强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注重实践,强化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二)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策略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用具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情景导入
1.课前探究
(1)利用身边的(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2)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想把咱们教室后面的黑板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要准备多长花边呢?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先测量,再计算周长。那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吧!【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师课件出示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为什么?(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长方形,标出长10厘米宽6厘米。 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 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 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