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High/Scope)课程
模式报告
所修课名称:学前教育课程 年 份/学期:2011年第二学期
一、历史渊源
High/Scope课程开始于1962年,是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的领导下及海斯科普沛利幼儿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被称为开端计划。当时,韦卡特注意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大半处于失败群体之中。他初步分析后提出了假设:如果能对这类家庭三四岁的幼儿进行早期介入服务,有可能提升他们入学后的表现。于是,他们在政府资助下成立了“Perry preschool project”(也就是High/Scope学前方案的前身)。20世纪70年代早期成立了High/Scope教育研究基金会。
High/Scope课程根据儿童自然发展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构。它是第一个有严格实验设计的方案——儿童被随机抽取和分配;它允许研究者通过对参与儿童的今后生活状况的考察,来追踪研究方案的结果。该课程源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该计划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导向为中心,目的在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以及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服务对象
High/Scope课程是第一个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方案,最初主要目的是帮助学校低收入家庭中三四岁的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因此,它很强调幼儿认知的发展。1979年后,High/Scope课程模式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发展,课程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监督、实施和评价。所以,逐渐成为美国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课程。其教育对象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处境不利的幼儿,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中,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中,也无论处境不利儿童还是正常儿童, High/Scope课程几乎无处不在。
三、理论基础
由于这个方案主旨是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高入学后的成就,因此它更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运用皮亚杰理论。
High/Scope课程的前期以皮亚杰结构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为理论基础。后期则以皮亚杰建构论(儿童是知识建构者、儿童是主动学习者)为理论基础。
1963年,亨特的著作《智慧和经验》对当时在美国还鲜为人知的皮亚杰的研究作了出色的介绍,于是,High/Scope课程的设计者开始运用皮亚杰理论组织课程的进程,从原先强调对儿童前学业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强调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去促进其发展。但是,在这一阶段,课程设计者运用的是教儿童皮亚杰式的任务的方法,通过提问那些已知答案的问题进行教学,儿童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动。
1979年以后,皮亚杰有关儿童作为知识建构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即强调教师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而不是通过教皮亚杰式的技能去加速儿童的发展。从那时起,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者,认定儿童能在其自己计划、进行和反应的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
四、课程目标
初期,这一课程方案最主要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基础。
第二个阶段,课程设计者强调的是运算要素,他们制定的总目标是“皮亚杰式技能”。每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都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以及从动作水平到言语水平的顺序提出的。
第三个发展阶段后的High/Scope 课程,其总目标依然是认知性的,但是它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①增加了“主动学习”这一部分,课程设计者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之中,这一改变是向建构主义的明显转变;②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已从排序中分离出来;语言目标也扩充了对别人讲述自己有意义的经验、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交往方面的技能等;③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五、该课程所强调的儿童发展领域
1、语言:“全语言”的概念和“萌发语言”的思想:①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人们的交流;②语言是与儿童成长同步进行的;③语言的发展来自于人们的相互交流;④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应当是在自由的环境中实现的;⑤重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文字: High/scope强调早期阅读和书写应发生在孩子们渴望与别人分享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
3、运动:运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最初方式,是孩子切身体验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孩子动作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4、音乐:音乐是另一种语言,通过它孩子可以了解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文化。
5、分类:强调对“可见形状”的分类,这反映出对幼儿认知特点的尊重。 6、排序:既强调对于总量差别的理解,又强调探索事物细微的特征和创造较多的方式。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排序,强调儿童创造性的活动。
7、数概念:强调比较两堆物品的数量,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点数物体、唱数。
8、空间:注重操作表征在学习“空间”这类抽象概念中的意义,比如让孩子亲手填装物体,让孩子亲身感受空间的概念。
9、时间:强调以幼儿自身的感受去体验时间。
六、High/Scope课程模式与众不同的特色
1、每天的“计划——行动——回顾”程序。研究显示,计划和回顾是每日方案中对儿童发展最积极和显著的两个影响因素。
2、在High/Scope的58个关键经验中,社会性、智力、身体经验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必需和基本的。High/Scope的教师在设置鼓励学习和促进交往的环境和计划时,始终牢记这些关键经验。
3、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必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它认为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成分:材料,操作,选择,来自孩子的语言,来自成人的支持。
4、high/scope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5、教学材料可以来源于自然、家庭废弃物及其他一些“开发性”材料。
七、该课程模式的一些典型结构特征
1、师资要求:
High/Scope课程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同样也是。教师通过每日评价和和框架式的关键经验,来研究儿童的经验、教室内的行为,并努力观察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技能和兴趣。教师们相互支持,通过观察他人表现,与他人互动来挑战自我。
High/Scope 课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老师与孩子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写下精确、严格的备课稿,而是要密切倾听孩子们的计划,主动参与其中,提出适当的、更具挑战性的计划。 2、常规日程:
该模式让儿童掌握每日的日常工作,借着这个规律去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可以提供老师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的信息。
(1)计划——工作——回顾时间
这个时段的目的是在顺着幼儿的兴趣去发展他的兴趣与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划:每天每位幼儿都要思考一下当天想做的事情,并与老师讨论,老师给与回馈或是予以澄清,让幼儿在当天有较清晰、具体的有目的的目标。
工作:经过设计后,幼儿就可以开始一个工作或是和同学共同工作,直到他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或是他放弃了他的计划为止。
回顾:幼儿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讨论他们当天做过的活动。 (2)小团体时间
这段时间是老师为了特定的目的设计好的活动,让幼儿透过实物操作以解决问题的活动,通常是5~10个幼儿一组,一个成人带领活动。
(3)大团体时间
这是为了建立幼儿团体的意识,让成人与幼儿有共同活动,分享,体验的机会。通常这时做的活动是:唱歌,律动,讲故事,演戏等活动。
(4)户外时间
每天有1~2次这种户外活动时间,每次约30~40分钟,让幼儿有机会做大肌肉的活动,有机会与同伴玩并发明新的游戏方式与规则。
(5)转接时间
当幼儿从某一经验转换到另一经验时,常需要缓冲的转接时间. (6)点心、午餐与休息时间。
3、教学形式:High/Scope的核心教育取向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意味着儿童与人、事物、事件和观点之间产生直接的和一手的经验。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在High/Scope教育方案中处于首要位置,儿童通过与世界及周围的人们互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儿童以做出选择来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并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决策来行动。教师、照护者及家长提供身体、情感和智力的支持。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成人通过多种多样的材料和引导、互动扩展儿童的思维。 4、教学环境:
因为环境设置对孩子与成人的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High/Scope课程十分强调学前班和幼儿中心的布局和适宜材料的挑选。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能提供给孩子们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因此,成人把游戏空间分成了具体的趣味区,以支持学前儿童对以下活动的长久的兴趣如:沙与水游戏区,建筑区等。趣味区里有广泛而丰富的,能轻易获取的并按类而列的材料。成人用“储存室”管理材料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