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才能有所保障,中国形成以内需拉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才有曙实的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目前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村金融的匮乏,农户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是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资金短缺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目前对我国农村信贷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金融机构改革的角度出发的。应该看到,即使能够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仍有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潜能和作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仍然可能面临信贷资金不足的困境。只有了解农户信贷不足的内部原因,把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才能反映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最根本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又是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关键。
因此研究我国农户的信贷配给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信贷不足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农户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以及农业本身存在的弱质与弱势性,分析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缓解对策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视角下信贷配给的研究
学者对信贷配给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借贷市场各种不完全性为基础的早期信贷配给理论;二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现代信贷配给理论。
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z and weiss,1981)[1]发表的“非对称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中全面系统地从信息结构角度对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分析,对非对称信息下逆向选择能导致作为长期均衡现象存在的信贷配给作了经典性的证明。
共 37 页 第 1 页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詹姆斯赫斯(James Hess.D)[2]在“不完全信息和信贷配给的评论”中对信贷配给的模型给于评价并指出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追求零利润的情况。 Stein(2002)[3]的研究,借款人的信息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等客观的、易于观察、传递和验证的“硬”信息和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个人品质等难以传递和验证的“软”信息。而相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分散经营的农户显然严重缺乏企业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因此,只有便于获取且以低交易成本处理“软”信息的金融机构才能克服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蒲勇健、宋军(2003)[4]认为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事前信息不对称。第二,事后信息不对称。不同程度的加剧了信贷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
张维迎(2004)[5]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贷款利率的变动对农户借款平均成功、违约的概率以及信贷机构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即利率上升,农户借款成功概率将下降,违约概率上升,信贷机构的预期收益也下降。
朱喜、李子奈(2006)[6]认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假定贷款人为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人为农户,它们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风险都是中性的。由于贷款对象分散,农村金融机构审查农户的资质和监督农户的活动等都需要更高的成本。因而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林毅夫(2006)[7]指出,由于小银行在收集“软”信息上有更强的激励,因此,在高度依赖“软”信息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银行在收集“硬”信息上具有更强的激励,因此,适合向易于提供“硬”信息的大企业提供贷款。大银行就会对信息不充足的农户、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罗富民(2008)[8]通过构建信贷配给的模型,分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现象。
田安阳(2010)[9]在信贷配给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微型金融来克服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贷配给理论模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前提,由此看出不完全信息在信贷配给理论中运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尽管各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信贷配给存在的原因,或者是找到消除信贷配给的办法,但是始终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信贷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最佳途径。
2.农村信贷的发展方面的研究
共 37 页 第 2 页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Rodriguez—Fuentes(1998)[10]、Burgess&Pande(2003)[11]、Goldsmith(1969)[12]、Shaw(1973)[13]、Mckinnon(1973)[14]等人通过分析农村金融的影响,指出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加了农村的资金供给,推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对研究农村信贷的增长提供支持。
林毅夫(2003)[15],朱喜、李子奈(2006)[6]通过研究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动,表明增加农户的信贷资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姚耀军、丕禅(2004)[16],高勇标等(2008)[17]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证研究却表明,我国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直接支持力度较弱。该结论可以由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得到解释。
3.以农户以及农业自身因素为对象进行的信贷配给研究
张静琦,古文威,朱疆(2000)[18]认为信贷配给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上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彭志慧(2005)[19]在不同信贷配给对象的基础上对《货币经济学手册》中信贷配给产生的类型进行概括,进一步细分针对农户信贷配给现象。
陈赛玲(2002)[20]对杭州市的调查显示,信用社的农户调查和“公议授信”不够深入细致,加之部分农户怕露富,导致“公议授信”额度偏低,因而当农户需要较大额度贷款时不能满足需求。
王景富(2002)[21]也发现,一般资信程度较高的农户可获得信用贷款约在5000—8000元,然而小额信贷难以足额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
何安耐,胡必亮(2000)[22]对农户进行分类,进而讨论因为农户自身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信贷配给现象。
曾庆芬(2008)[23]研究中国农村金融系统条件下的信贷配给时,提出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为更进一步了解信贷配给的本质提供研究方向。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就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了一个综述,从而可以了解本文的信贷配给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共 37 页 第 3 页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阐述。主要对农户和信贷配给加以介绍,了解它们的概念、特征、类型,并提出普通农户的概念。
第三部分是普通农户信贷的现状分析。根据数据与图表呈现存在的信贷配给,并介绍现阶段信贷配给的表现形式。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即普通农户的信贷配给的映像因素介绍。首先通过构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信贷配给的模型分析的信贷情况,再次是通过对中国农业经济弱质性、弱势性下产生信贷配给进行阐述。
第五部分是缓解普通农户信贷配给的对策,根据前四部分的论述,给出相关建议。
2.技术路线图
信息不对称 信贷配给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弱质与弱势性 农贷现状 农户 信贷现状 信贷配给表现形式 信贷配给 相关概念阐述 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献综述 绪论 研究内容 创新与不足 信贷配给缓解对策 图1 技术路线图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共 37 页 第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