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必背范文20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0:26: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必背范文20篇

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民众幸福指数

今天的中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个时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机遇中总伴随着挑战:社会管理水平跟不上现代化进程,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格局多元化等等,中国进入到社会的转型调整时期,这个时代也是中国的高风险时期。为避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亟需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的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即利用行政手段实现对社会的控制。权力的触角延伸范围过大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也容易造成权力腐败。因此,新一届领导班子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上日程,要求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打造服务型政府,比如建立了政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发展电子政务,实行网上申报等。这些做法对于减少政府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善用科学技术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撑。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类的生活、生产已离不开信息的传播。政府要实现对社会的高效管理,必须注重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海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改变了传

统的办事方式,利用手机报等新媒体,为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发布求职、招聘信息,这种由政府搭建的信息平台不仅消息权威、可信,更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公众的实时交流,听取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成效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作为公众的切身感受。当前,“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成为最受公众关注的话题,而且许多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民生问题所引起,所以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保障民众权益。只有民生得到切实改善、民权得到依法保障,社会才可能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社会管理是对社会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和组织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只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以善用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才能实现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社会运作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破釜沉舟,共同努力,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给民俗留下“自省”空间

据媒体报道,日前,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范围,实现市县域全覆盖,包括乡镇和农村,坚决杜绝燃放烟花爆竹现象。但仅在下发通知两天后,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决定收回并停止实施该通知。

这则“最严鞭炮禁放令”,最终以“朝令夕改”而告终,确实让人意外。其直接原因或源自该省烟花爆竹经营企业的联名上书。可社会对于烟花爆竹的需求,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消费问题。虽然这起事件中,当地民众对于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未能突显,但政府部门对于禁令的紧急叫停,或折射了当前环保与民俗之间的某种拉锯尴尬。

置于当前的环保现状之下,呼吁限制烟花爆竹燃放,确有其必要。但全面禁止燃放,却难免有用力过猛之嫌。毕竟,在民俗与环保之间,本就很难划出绝对的是非界限。

学者朱大可曾撰文指出,春节令我们从反面意识到声音的匮乏。乡村在令人窒息的静寂中沉睡,除了有限的家庭语音,它的声源仅限于家畜、野禽和自然风雨。零度声音的状况是无限纯洁的,却制造出一种反面的耳鸣,把耳朵拖向了声音的黑暗。而解决这一困境的第一方案,就是在春节和元宵燃放鞭炮,借此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耳膜

从饥饿中惊醒过来,像鼓面一样振动起来,耳朵就这样剧烈地饱餐了喧闹的声音。

学者所描述“声音的匮乏”,或显得抽象。从现实看,就容易理解了。抛却燃放爆竹背后的传统文化继承,在一个流动的快速城镇化的社会,不少乡村可能已经不只是年味变淡的问题,而是一年之中能打破沉寂的,或许也就只剩下春节了。于是,燃放爆竹在某种程度上更成为人们试图营造年味与人气的一种心理补偿。当然,明晰放鞭的这一社会动机,并非说要支持燃放爆竹,而是说,只有认识到作为民俗的放鞭习惯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方能真正实现有效而适度的引导。

但当前公共领域对于禁放鞭炮的呼吁,恰恰呈现出不小的逻辑偏差。一是,简单化地为放鞭贴上陋习的标签,试图彻底否认其被时间所确认的文化符号意义与历史筛选的理性;二是,只片面强调放鞭对于环境的危害,而回避社会需求的正当性。类似这样的公共说教,其实已非理性的说服,而近乎一种逼迫性就范。不仅社会认同的效果可疑,而且可能激发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压缩了社会对于移风易俗原本具有的“自省”空间。事实上,近年来民间社会对于放鞭的态度早已非铁板一块,禁鞭的支持者并不少。所以正确的策略当是,更多地争取认同者,而不是依靠强力来否认非认同者。 民俗文化自有其韧性与内在的演变规律,只有顺应其演变规律,引导才能事半功倍。城镇化过程中,原本一些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习

俗文化其实已大为削弱;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俗的互动与交融也非常重要。

较之于将放鞭的民俗完全推向环保的反面,以行政规制加以强力规范,民俗与环保完全可通过其他柔性方式来实现动态平衡。比如加大民俗常识普及,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民俗的演变历史及其在现代视角下的冲突与利弊,由此确立对民俗的现代化认知。再比如,引导烟花爆竹企业对原料进行改良,提供集体燃放点等,都不失为理性的举措。

3、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

“法者,天下之仪也。”法律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也是维护城市主体合法权益的定盘星。法治思维犹如血液,流经城市这个躯体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遍布城市的血脉之中。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法治进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中,奠定城市发展的坚实地基。

法治思维能规范社会主体弘义行善。无论是“老人跌倒扶不扶”,还是“嫖宿幼女罪的废止”,抑或是“收买妇女儿童一律按犯罪论处”。在一系列法律事件的背后,都深刻的凸显出:一个法律制度的善与恶对社会主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旧时的、愚昧的法律思维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形成“坏人得利、好人受罪”的恶性风气。因此,要形成善的法治思维,坚决用法律的手段和途径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必背范文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wq4s4e0bg9sc9l3ppnv1xep036fj7019d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