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和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这是双机系统必然存在的问题,在没有计算机集群技术的条件下,各厂商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采用磁盘阵列和计算机集群(CLUSTER)技术可根本上解决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问题。系统可开放性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言,不能从绝对意义上来谈开放性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应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1)跨平台问题,实现的手段和效果,又包括混合运行系统、可移植系统。由于TCP/IP网络协议标准和ODBC/J接DBC数据库口标准的运用,实现混合运行系统已经不成问题,从具体意义上讲这还不是跨平台特征;可移植系统充分体现了跨平台的特征,但可移植系统的可移植性约束条件是不一样的,有依赖于操作系统跨硬件平台的,也有双重指令条件编译的,还有完全是多套同等系统来满足不同要求的,而这里讲的是彻底的跨平台系统,也就是无条件的不加任何修改的实现系统移植。
2)广义平台性与工具性在传统意义上讲求软件模块化,而广义平 台是软件模块化的一个飞跃,它是知识与应用相分离的结果,甚至超出了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深化,具有如下特点: 独立的物化形态、良好的通用性,实现规模效应,避免重复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平台内涵的“黑箱”性,真正体现出知用分离的特点,实现现代信息文明。
具有傻瓜化界面,保证平台的易用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
不断知识集成的“黑洞”效应,保证平台的不断技术创新和知识集成。 3)分布式问题。分布式系统是指数据与功能分布的系统,以往的分布式电 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一般是以分层分布的形式或互通信息的多个分布式子系统
17
组合形式体现出来的,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出现,采用WEB等技术实现的分布式系统却又有了本质的不同,即在一个层次上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即:在逻辑上各个节点之间的互访是建立在一个对等的基础上的。
4)信息结构问题。我们都知道单独的数据不成为可用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成一个逻辑信息体,才能具有实际意义,但是信息体结构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描述方法,不同的应用也有不同需要的描述方法,这就造成了系统互连和系统分阶段建设中人为的障碍,传统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格式转换,或实时转换,或离线转换(基于事务需要时转换),这种解决办法势必要影响系统的可维护性等相关特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数据仓库技术,也就是说:将全部信息实现数据库存储方式,包括图形及其图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声音、参数、直接数据等,通过一种标准的访问格式,如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来实现信息体输出,为实现数据挖掘提供条件。如EMS(能量管理系统)、DMS(配电管理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控制)三个实际应用采用统一数据源的实现。
5)系统支撑平台 应用软件的选择推荐采用如图结构,也是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目前采用的结构。在以往的分类中常常把
“SCADA”+“输电网高级应用软件”称为“EMS”,而把“SCADA”+“配电网高级应用软件”称为“DMS”,且高级应用软件是建立在SCADA基础之上的。
18
第四章 系统功能及技术要求
4.1系统功能要求
网、省2级调度自动化4项总体功能: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自动发电控制和经济调度;计算机通信;实用的安全分析。
调度自动化系统收集、处理电力系统运行实时信息,通过人机联系系统把电力系统运行状况集中,而有选择的显示出来进行监控,并完成经济调度和安全分析等功能。运行人员可借此统观全局,集中精力指挥全网安全、经济和优质运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监控和计算机通信功能的实现,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当发生事故时调度员能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进行处置,防止扩大事故,减少停电损失。调度自动化系统经济度功能的实现,可以达到可观的节能效果。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安全分析功能,可以进行事故预想,并提出对策,提高调度人员的应变能力。通过约束条件和紧急控制等手段,解除线路过负荷,供电力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调度自动化总体功能大致可分低、中、高3档。低档功能是数据采集、监视和控制(SCADA);中档功能是数据采集、监视和以及自动发电控制和经济调度(SCADA+ SGC/EDC);高档功能是在中档基础上增加安全分析等应用软件功能,即SCADA+AGC/EDC+SA等。各级调度应按调度自动化现状、调度职责和电力系统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按照由低至高,由易至难原则,恰当确定总体功能。
4.2系统技术要求
调度端与远动终端的通信方式宜采用问答式。远动规约应符合有关标准,在网(省)调范围内,宜采用一种远动规约。在网(省)调范围内有其它远动规约时,应采用规约转换方法或其它方式解决相互接口。
19
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类型有:遥测量:模拟量、脉冲量、数字量。遥信量:状态信号。遥控命令:数字量、脉冲量。遥调命令:模拟量、脉冲量、数字量。时钟对时。计算量。人工输入。
1)调度自动化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应不大于10ms。
2)遥测量指标如下:远动系统遥测误差不大于±1.5%。越死区传 整定最小值不小于0.5%(额定值)。
3)遥信量指标如下:正确动作率不小于99.9%;事件顺序记录系统分辨率应小于20ms。
4)遥控正确率不小于99.99%,遥调正确率不小于99.9%。
5)实时性指标如下:遥测传送时间不大于3s;遥信变化传送时间不大于2s;遥控、遥调命令传送时间不大于4s;系统实时数据扫描周期为2~10s;自动发电控制命令发送周期为3~15s;经济功率分配计算周期为5~15min;画面调用响应时间:90%的画面不大于3s,其它画面不大于5s; 画面实时数据刷新周期为5~10s;模拟屏数据刷新周期为6~12s;双机自动切换到基本监控功能恢复时间不大于50s。 6)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8%。
7)计算机通信信道技术要求如下:传送速率为1200~9600Bd;误码率在信杂比为17dB时不大于10-5;采用全双工主备通信信道;统一接口标准。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