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口语
是指在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言语。可分为: 导语、提问语、讲解语、应变语、结束语。 一、导语
导语就是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要讲的话。可分为: 1、 情境式导语
@情境式导语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或教学氛围,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觉进入到学习境界中或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有多种,如模拟环境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现场环境等等。 @注意不要单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略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例如:奥斯维辛 2、 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采用设问、反问、疑问等形式布阵设疑,制造悬念的一种导语形式。这种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
@注意要摒弃故弄玄虚的做法。 @例如:
3、 趣味式导语
@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趣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意不要让游戏玩散了学生的心,使其精力集中不到学习中来。 @要把握好游戏的度,要确实使游戏为教学服务。 @例如:
4、 故事式导语
@故事式导语是教师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导语方式。优点是容易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如对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握不当,占用时间过多,从而脱离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5、 谈话式导语
@上课伊始,不急于立即阅读,而是从远处着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知不觉中引入正题。
@荆轲刺秦王 二、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的有个性化的创意。
提问注意事项:1要有针对性2要富于启发性3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提问语的主要类型: 1、 搭桥式提问语
@提问之前,教师引发学生回忆已知的知识,再由已知的部分去探求未知的部分,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2、 递进式提问语
@把提问语作整体设计,一个问题一个台阶。第一个问题为第二个问题做铺垫,第二个问题又是第一个问题的发展与延伸。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向性与深入化。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问:“这一自然段用记叙的方法回忆了有关刘和珍的四个典型事件,是哪四个?请同学们紧扣这段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地说说是哪四件事?鲁迅先生选取这些事件来记叙,目的何在呢?”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层层深入,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来。 3、 扩展式提问语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问题引向多侧面,由此及彼,左右勾连,融会贯通。 4、 引疑式提问语
@这种提问语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使他们思考问题更加深入。 @《孔乙己》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联想到阿Q,举一反三。 三、讲解语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阐述并加以解释的语言。
@为了能够准确、清晰、简明、生动地讲解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语言的表述常用比较、分析、列提纲、举数字、引材料、画图表等手段进行解说。
@讲解语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叙述、描述、解说、评述等几方面。 1、 叙述语的运用 @以陈述为主
@在历史、语文、地理、政治、艺术等课程中运用的较多。 @叙述语的基本要求:
(1) 语言脉络清晰。把客观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在空间上的位置、状态、以及事
物间的联系,清楚有序的叙述出来。
(2) 语速从容,语调在平实中有起伏。 2、 描述语的运用
@描述是显示事物的形状,再现某种场景的语用形式。文学、艺术类课程等传授感性知识较多的课程,常用形象描绘。 @使用描述语的基本要求:
(1) 在形象化的讲述中注入情感,把复杂的情境具体地、情景交融地描述出来,以引起
学生的共鸣、同感,加深对生活(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认识和感受。
(2) 大量运用多种口语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拟人、借代等,加上语气、语调、节
奏的变化、渲染出一个生动形象、立体可感的意境。
3、 解说语的运用
@解说是教师讲课时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教学口语中的解说要做到准确、清晰、简明、生动。
@设计解说语,可以用下定义、讲特征、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作对比、举例子、引材料、列图表等方法。 @使用解说语应注意:
(1) 要切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少用专业术语,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 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解说的用语和方式。 (3) 语速不宜过快,吐字要清楚,尤其要突出关键词的重音。 4、 评述语的运用
@评述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推动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它常常依附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语境,有较灵活的适应性。
@评述的方式方法常见的有教师独白式评述;学生述、教师评;教师述、学生评;师生共述
共评,等等。
@从评述的构成来说,有:先述后评式;先评后述式以及边述边评式,等等。 四、应变语
@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体现。应变语主要用于应对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如: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突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引起的混乱喧嚣;会遇到一些难以应付的干扰等。 @应变语类型:
1、 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语 2、 有意转移式应变语 3、 顺水推舟式应变语 4、 张冠李戴式应变语 5、 悬念化解式应变语
@例如: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要建立无产阶级感情,要学会爱人。不了,这时有一个顽皮学生站起来向她提出这样一个难堪的问题:“老师,你有爱人吗?”这位老师回答的很巧妙:“这位同学问我有爱人吗,谢谢你的关心。我首先有你们这些学生,你们就是我所爱的人。其次,我将来会有一位家庭爱人,他会成为你们所喜欢的好叔叔。不过,我今天上课时说的:‘要学会爱人’,是讲的这个意思吗? 五、结束语
@就是一堂课的内容快要教完时教师对这堂课的所有活动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总结的语言。 @正确使用结束语,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帮助理清思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束语的类型 1、 归纳式总结 2、 悬念式总结 3、 拓展式总结 4、 激励式总结 @《纪念刘和珍君》“二十年代的青年,没有反侵略的自由,没有爱祖国的权力,徒手请愿而惨遭杀害。但她们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的献身壮举,却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它将永远激励新时代的青年为中华崛起,振兴而努力拼搏,不断进取!” 5、 巩固式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