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三、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7、复听歌曲。 (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 2、请1-2名学生谈谈。 3、听《好汉歌》。 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这一长一短,一呼一应,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5、复听,要求学生注意语言风格。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让学生讲《孟姜女》故事。 2、聆听歌曲。
3、聆听江苏民歌,听后讨论两首歌曲曲调、风格。 4、教师点评。
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体写,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5、引导学生分析江苏民歌结构、旋律特点。
此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并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技法。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1页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4)结构一般短小。
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课后反思:
1、本课聆听中重视比较聆听。
2、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要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
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导入
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教师点评。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三、作品鉴赏 (一)《弥渡山歌》
1、教师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3、请2-3名同学谈。 4、教师点评。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 5、学唱歌曲。 6、聆听《小河淌水》 (二)《对鸟》
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 2、请1-2名学生学方言。 3、简介歌曲。
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 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5、欣赏有关图片。 6、聆听《采茶舞曲》。(三)《幸福歌》 1、介绍湖北天门。
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 2、聆听歌曲。 3、讨论歌曲的风味。 4、教师点评。
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 。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 6、唱衬词部分。 7、聆听《龙船调》。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教师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