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转身双摆莲
七十二. 当头炮
七十三. 金刚捣碓
七十四. 收势
第七课 起势 金刚捣碓 第七课
讲解内容:起势、金刚捣碓
一.起势
动作说明:
1. (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头正目平,心平气和,呼吸自然。
2. 左脚向左开步成开立步。
3. 两臂向前向上抨起,两腕高与肩平且自然放松。
4. 两手回收下按于腹平,同时屈膝松胯身体下蹲。
要点:
1. 预备式时,意念自已犹如埋在地里的一粒种子,已吸足了养料和水分就待头要发芽、脚要生根,以此取意:预备式时外虽静,而内已为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手起时身体重心高度几乎不变,但要意念肩胯的松沉。手落时,双掌下按于腹平与屈膝松胯身体重心下沉要达到同步。
3. 关于“意念”:就是你练拳过程中的意识、想法。经过被意念反复控制的动作达到
和谐而熟练后,就不必再太注意这方面的意念了。当然如果一个动作意念过多,你的动作将是顾此失彼。所以初习太极拳不必意念过多、过重,应多注意外形的准确及中正性。
二.金刚捣碓
动作说明:
1. (左转接手)接上式,双手左逆右顺缠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此时重心偏右腿侧。
2. (右转平捋)右转身,双手变左顺右逆缠随腰向右平捋,同时蹬右脚,重心移于左腿侧,右脚尖上翘以脚跟为轴外摆。
3. (向前挤按)蹬左腿,重心前挤,右脚尖落地踏实,双手左逆右顺缠坐腕前按,此时重心在右。
4. (松胯提膝)双手再变左顺右逆缠,领起左膝,同时松沉右胯。
5. (开步捋手)左脚向左前横开一步,同时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随腰右转抨捋于右上方。
6. (下捋手)左脚掌落地踏实,同时松右胯、蹬右腿,双手变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于腹前正中线,右手捋于右膝上方。
7. (弓步抨手)继续蹬右腿,松左胯,左脚尖随腰转以左脚跟为轴外摆调整方向,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下弧线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右手继续顺缠丝仍合于右膝上方。待左脚掌落地踏实后,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里扣落实,此时成左弓步。
8. (虚步合手)提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手、左手与右臂合于胸前。
9. (虚步合拳)虚步不变,左手顺缠丝下落、右手变拳上提里收下落,拳背与左手心合于胸腹平。
10. (提膝冲拳)右拳上冲高与鼻平、左手与右拳成上下对称微下落,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步。
11. (震脚合拳)右脚下落震脚,整脚踏地,此时重心仍偏于左腿侧,同时左手右拳拳背上下相合于腹平。
要点:
1. 何谓“金刚捣碓”:“金刚”为传说中的大力神,其右手持杵,左手如臼,向下一捣,因双手合于胸前,又名“护心拳”。太极起势以柔而起,此势以刚而终,虽形势外现刚猛,但要注意内气收敛,所谓“留下余力扫千军”。
2. 掌型:四指自然伸直,手指不可并紧,虎口意圆,大指与小指意相合。
3. 拳型:四指并拢屈于掌心,大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节上。拳不可松软而留拳眼,亦不可过紧而不利于气血流通。
4. 关于“抨”:由里向外谓之抨。抨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中心(丹田)对称而开,如拉长之弹簧,开中有合,体现在手上为向上为“抨”。
5. 关于“按”:由外向里谓之按。按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为中心(丹田)对称而合,如压缩之弹簧,合中有开,体现在手上为向下为“按”。“按”与“抨”劲势相反,即一阴一阳,所以按中需有抨意,抨中需有按意。
6. 关于“捋”:由前向后谓之捋。捋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开,体现在手法上有上捋、平捋、下捋,但意念上必相应配合裆走下弧、后弧、下弧。
7. 关于“挤”:由后向前谓之“挤”。挤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合。“捋”与“挤”是劲势相生的,即有前捋必有后挤,有前挤必有后捋 ,故称“捋挤势”。
8. 关于“四正劲”:由上述,“抨、捋、挤、按”为太极拳的四正劲,它们都是以身体之中心(丹田)对称开或合,而这四正劲中犹以“抨”劲为主,也就是说“捋、挤、按”中必需有抨意。
9 关于“震脚”:右脚应整脚平落地,顺应地之重力自由落体而下,不可“助”,不可“拧”。所谓“助”就是使劲下踩,这样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受伤。所谓“拧”就是不顺应地球之重力,迟缓下落,这样容易造成气血僵滞、横气填胸。
10 顺逆关系在提膝开步捋手中的体现:在动作5(开步捋手)的过程中,左腿提膝顺从双手向右上方捋,即双手领起左膝,所以双手与左腿是顺从关系,当左腿向左前方开步时,双手继续身右上方捋,左腿与双手是逆从的关系。这是先顺而后逆的运动法则在提膝开步中的一个体现。在左脚提膝后下落时,松右胯身体重心随之下沉,也是一个顺从关系,当左脚擦地铲出的时候,重心要维持在右腿侧,而不受左脚的牵动,这又是一个先顺后逆运动法则的一个体现。
11. 形体的上与意念的下――上下对称法则:在动作4左腿提膝过程中,身体重心高度即不要上起也不要下降,而是保持屈膝松胯意念重心下沉以配合左膝的上升。在动作9(虚步合拳)的过程中,步伐由大变小,身体重心上升,但是仍意念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上起。在动作10(提膝冲拳)的过程道理也一样,所以说在一趟拳中重心有高低起伏是正常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打一套太极拳只要一起势重心的高低就不能变,关键在于意念脚向下生根,心气下降,松沉向下,在形体上表现为:虚领顶劲、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一旦步伐大小已经确定,形体的重心高低就丝毫不能有高低起伏,但意念上还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运动,它起到了一个“千斤坠”的作用,所以在太极拳的锻炼中无论手起还是手落,都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这样在虚领顶劲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身体的立身中正这一大原则不变!太极拳分高、中、低三种架式,低架练习多是年青的练习者为增加双腿的支撑力、柔韧性、关节灵活性,为深入而进行
的一种必要手段,此种练习消耗体力很大,故不适合年老者或体弱者练习。
附论文《顺逆相助论》
视太极一图,阴阳共存一体。阴多则阳少,阳少则阴多,此阳助阴也。阳多则阴少,阴少则阳多,此阴助阳也。
人体有气有形,气者为阳,形者为阴。纵观人之生老病死,形由弱而强,气则由强而弱。形弱气强为出生之态,气尽形留为死亡之状。人自出生禀父母先天之气,外形柔顺,故跑跳跌撞稍适休息则不知疲倦。然渐老内气渐不足,肢体僵硬,怕跌撞,如与少儿比赛长跑,还不及少儿也。以上为人体生命之大致规律也。
操太极者,用逆向之思维与方法,以助自身之所求。相反,如增者增之,减者减之,则有损而无益,必受其害。故在健身养生总的方向上,练习太极拳术应求逆不求顺。求逆者,似背向而弛,实为削减之法以助其长久。求顺者,似为相助,然为增快之法以助其速亡也。
既明此生命之规律,又能运用求逆之法,则能延缓生命运动之过程,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故聪明的太极拳者,用柔顺身体之法——伸筋拔骨以助内气之增长。内气增长,人体则为有水之源,有根之木,生生不息。相反,不以此法而是用运气之法以增内气,往往适得其反,易出偏差。
所以前人练习太极拳术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留于后世:练拳要静,练拳要柔,练拳要慢??最后方能达到呼吸往来,动静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在对敌交手中,勿与人生拉硬抗,能做到沾粘连随,顺其力助其劲,维持自身平衡,则敌背我顺。相反,不顺敌之劲力而抵抗,则易我背而失手也。故与人交手,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他人身处逆境而相助者,他人身处顺境而无助者,此皆真人也!
可见,习拳练武以小见大,既学得养生御侮之术,亦获立身处世之本,何乐而不为?是为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