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论 第一章 根类药材 第一节川药
习惯上称的川药指四川省盆地,包括四川省、重庆市所产的药材。主要地道的根尖药材有川芎、川贝母、附子与川乌、黄连、石菖蒲、姜、川牛膝、常山、丹参、麦冬等。
一、川芎川芎(Ligu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别名芎穷,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以茎根供药用,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 成都平原西部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川芎地道产区。在川芎产区形成了以都江堰市中山区培育川芎苓种,成都冲积平原上部、都江堰灌区自流灌溉渠道网络的渠首地区种植商品川芎的生产基地格局。
1生长习性:商品川芎生产要求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冲积土,地下水位高,回润力强的生态条件。2繁殖方法:地上茎节繁殖,生产上称为苓种。苓种在中山区培育。3采收年限:越年生药材,生产上分苓种培育和商品生产两个阶段。◎苓种培育时期 从12下旬或1月上旬至第二年7月,在海拔1000~1500m的中山区培育苓种,大约180~200d。◎商品药材生产阶段 分为苗期、茎发生生长期、倒苗期、二次茎发生生长期、抽茎期、块茎膨大期。,商品川芎生产中川芎的生育期约280~290d,各生育期有明显的重迭现象。4种植技术4.1 栽种:8月上旬立秋前后栽种。将地整平后,密度6000~7000株/667m2,窝深6~7cm,每窝栽一个苓种。栽种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苓种30min。栽种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稻草。
4.2田间管理◎补苗:栽种后15d左右揭开稻草后晾晒一天,应及时补苗。补栽后浇一小瓢清水。◎中耕除草与施肥:商品川芎生产中需要进行4次中耕除草,各个时期的中耕除草各有特点。第一次川芎苓种栽种后20d左右进行。采取浅薅。中耕除草后要施用提苗肥,每667m2施清粪水1000Kg,5Kg尿素。第二次中耕除草在9月中旬,只薅表土,将杂草除掉。中耕后施肥,每667m2施用清粪水1500Kg,加40Kg油籽饼(先腐熟)。第三次中耕除草在10月初进行。此次中耕只除草,不必松土。除草后要施用发茎肥,每667m2施用清粪水1500Kg,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10Kg。第四次中耕除草在川芎生长进入越冬期时进行。先扯掉枯死的地上部分和田里的杂草,然后施用越冬肥(每667m2用油饼60Kg,草木灰100Kg,堆肥300Kg,拌匀后放于植株基部),再进行中耕,将行间里的泥土铲松后壅于川芎。第二年 根据川芎长势可追肥一次。◎灌溉与排水:川芎栽种于地下水位、土壤回润力
1
强的土壤一般不需要灌溉。土壤潮湿需要进行排水,常使行沟在30cm左右并保持通畅。5采收与加工川芎在5月中下旬采收。采收选择晴天进行,用二齿耙将川芎植株挖起,将块茎露在阳光下晾晒几个小时后,搬掉地上茎,抖掉块茎上的泥沙,运回加工。
川芎的产地加工主要是干燥和去泥沙与须根两个方面。干燥可用晒干、阴干和烘干待等方法。干燥到一定程度,抖去泥沙,放入专用的撞篼抖撞掉须根和泥沙。再晾晒直至块式干燥,须根完全去掉。
二、川麦冬麦冬为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根供药用。麦冬在我国有多个产区 ,产于浙江的称为杭麦冬,产于四川称为川麦冬(Opniopogon japonicus Ker Gawl,又称“绵麦冬”或“涪城麦冬”),产于湖北的称为湖北麦冬。川麦冬、杭麦冬都是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Opniopogon japonicus Ker Gawl),为建国来各版《药典》收载品种。湖北麦冬为百合科山麦冬属的变种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var.Prolifera Y.T.Ma],我国《药典》2000年版才收载为法定品种。川麦冬主产于四川省三台县,是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1生长习性: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地下水位较高的壤土类土壤上。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
2繁殖方法:生产上采用分株繁殖,选择生长健壮植株作为种苗。
3采收年限:一年生药材,川麦冬的生育期约330~350d,分为苗期、块根发生期、块根膨大期,各生育期有明显的重迭与交叉。4种植技术4.1栽种:在4月中下旬栽种,用刀将种苗的须根的茎的下部切掉,保留茎的上部以叶片不散开为宜,以1个分蘖为1株。栽种前整地时施底肥,每667m2用2500~3000Kg厩堆肥,油饼50Kg(先腐熟),过磷酸钙50Kg。采用窝栽,种植密度62000~65000株/667m2。栽后灌水,将土壤刚好淹完时停止灌水,让水从土壤向下渗漏。4.2田间管理川麦冬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补苗、中耕除草施肥、灌溉、防治虫害等。◎补苗栽种后10d左右补苗。
◎中耕除草施肥:第一次中耕除草施肥在5月上旬,扯草后每667m2施人畜粪500~700Kg,根据长势可加5Kg尿素。第二次中耕除草施肥在6月下至7上旬,浅薅除草后每667m2施人畜粪3000~4000Kg,加20Kg过磷酸钙,10Kg硫酸钾。第三次中耕除草施肥在9月上旬,只进行中除草。第四次中耕除草施肥在11月上旬,中耕扯草后每667m2施人畜粪2000~3000Kg。第二年2月中旬根据麦冬长势,可追肥一次,每667m2施人畜粪2000 Kg左右。 ◎灌溉川麦冬生长中需水量大,除栽后灌溉外,在夏季温季节需及时灌溉,一般采取淹灌,水将土壤淹没才停止灌水。
2
◎虫害防治川麦冬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是虫害,一般情况病害对产量没有造成损害。虫害主要是蛴螬,危害时期主要在8-10月,药物防治主要对发生虫害的田块灌施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生产上主要的防治措施结合灌溉保持淹水2d左右和通过轮作减少虫害发生。
5采收与加工
川麦冬在栽后的第二年4月上旬开始采收。用锄或犁翻耕30cm左右,抖去泥沙,剪下块根。将块根放入箩筐,在流水中洗净后,在太阳下曝晒,干燥度达到70%时用手搓揉,揉后又晒,再搓揉,反复数次,直至搓掉须根。清除须根即为商品药材。
三、白芷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别名香白芷,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供药用。习惯上将产于四川的称为川白芷,产于河南的称为禹白芷,产于河北的称为祁白芷,产于浙江的称为杭白芷。
1生长习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海拔较地的平坝和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宜种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比较湿润的夹沙土。2繁殖方法:种子繁殖。专门培育种子,7月栽种,次年7 月采收。
3采收年限:越年生药材。10月播种,翌年7月采挖。 4种植技术
4.1播种以白露节至秋分为宜,多采用窝播,常用种植密度7000~8000窝/667 m2。亩用种500~800克。
4.2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匀苗间苗、中耕除草施肥、排水。
◎匀苗间苗苗长4~7cm时匀苗,每窝留4~5株。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定苗,每窝留3~4株。
◎中耕除草施肥:第一次中耕除草施肥在匀苗时进行,扯草浅薅匀苗后,每667m2施清粪水1000~1500Kg。第二次中耕除草施肥在间苗时进行,扯草浅薅定苗后,每667m2施清粪水2000~2500Kg,加施10Kg尿素。
第三次中耕除草施肥在4月上旬进行,适当深薅除草后,每667m2施清粪水2500~3000Kg,加施100Kg过磷酸钙、10kg硫酸钾。
◎排水白芷生长后期,要加强排水,厢沟深度在30cm左右,保持排水畅通。
5采收与加工:第二年的小暑至大暑地上部分开始萎蔫采挖。去掉地上部分,抖掉泥沙。
3
加工时先晒软再熏硫,最后晒至全干。 四、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以根茎供药用,主要有味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雅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so、云连 C.teetoides C.Y.Cheng等。我国黄连有9个种及4个变种。医药上常把四川盆周山区产的黄连称为川连,川连又分为味连区(重庆石柱、武隆、南川,湖北省利川、陕西镇平及神农架等)和雅连区(洪雅、峨眉、峨边等)。川连占全国总量80%左右,其中味连约占85%,雅连约占15%。
1生长习性:多分布于海拔1200~1800m的高寒山区,喜阴、低温、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土壤须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排水透气性能好,微酸性至中性的中壤土或轻壤土。
2繁殖方法:种子繁殖为主,育苗移栽,也可采用扦插法进行无性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3年生或4年生的植株留种,5月上旬采收种子,将种子与3~5倍的细沙或沙质腐殖土拌和均匀阴、湿、低温的环境。一般10~11月育苗,次年移栽。
3采收年限:多年生药材,生育期长,移栽后4~5年收获。 4种植技术
4.1栽种:每年有3个时期可移栽,分别是2~3月、5~6月、9~10月。5~6月为最佳移栽时期。采用窝栽,种植密度55000~65000株/667 m2。 4.2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补苗、除草追肥培土、刈花葶、荫棚管理等。
◎补苗:黄连苗移栽后常有10%的缺窝,在苗成活能分辨出成活与否时及时补苗。带土补苗提高成活率。
除草施肥上泥 黄连生产上需要进行除草、施肥和培土,这三项管理通常是一起进行。每年集中进行两次管理:第一次在4月上旬,除草后,栽后第一年每667m2施土杂肥500Kg,加施尿素10Kg(称为春季追肥)。以后每年春季追肥,每667m2施土杂肥1000~1500Kg,加施50Kg过磷酸钙、10kg硫酸钾。施肥后撒上厚1cm左右的腐殖土。第二次在8月,除草、松土后,栽后第一年每667m2施土杂肥1000Kg。以后每的春季追肥,每667m2施土杂肥2000~2500Kg。施肥后撒上厚1cm左右的腐殖土。
◎刈花葶:除计划留种外,栽后第二年开始,花葶抽出时及时将其摘除或刈割掉,减少花葶对养分和光合产物的争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