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张翠萍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4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多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汇报,采取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学生要达到四会:即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一、学会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思考方面提出的要求。独立思考是交流表达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1.要给学生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很小,有序学习思考还没有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数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主题图和情境图,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力抓手。教师可安排这样思考问题:①仔细观察图看一看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②找一找数学信息。③所求问题是什么?④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生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智慧的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计算,要让学生明白四则运算的道理,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如学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出示口算题23+29=?,想一想算理是什么,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要小、近、实,让学生摸得着、做得了,指导到位,训练得法,学生慢慢就会思考问题了。 2.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可操作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低年级可教给学生用凑十法解决20以内的加法,思考方法是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等方法。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对比、观察、猜想、证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