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低碳节能宜居园区规划。说明书
第七部分 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
规划区外围,新修建的城市快速路东环、西环,以及5处立交、6处下穿通道,为规划区营造了良好的外部交通基础,使东山、西山规划区和老城区及外部区域能方便快捷地联系起来。
2、城市交通
规划区东、西山浅山区,基本都是山地、荒地,有少数3-5米的碎石路。道路杂乱无章,线性曲折,坡度较大,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较多。
二、交通发展指引
1、东山规划区
东山规划区位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东部,作为张家口市区建设拓展用地,和市中心紧密相连。规划区域内不仅要解决自身基本的交通需求,还要解决与西部老城区、南部高新开发区以及对外的交通衔接。规划区为浅山区,地形复杂,道路组织和自然地形地貌要有机结合。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合理有效的利用现状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布局路网,以适应区域内的交通可持续发展。
规划区的交通处理,首先是加强与周边组团以及对外交通的合理衔接,重点建设四个环形主路,有效、合理的组织交通,其次加强规划区内部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各区域的交通联系,有效地处理车流的组织以及车流与人流之间的关系,减少两者的交叉干涉。 三、道路网设计原则
(一)有效地起到服务本区及联系周边地区的作用,结合规划用地布局,重点解决好规划区区域内部以及与规划区周边的交通联系。
(二)尊重规划区区域内部原有的路网格局,道路网的布局放在大区域内比较、整合。
(三)因地制宜,在生态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地形特征,使规划区城市道路很好地与规划区的地形条件相结合,节约建设成本。
(四)规划布局及片区开发思路研究与道路网规划同步进行,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道路网布局尽量结合规划区未来的开发模式,避免城市道路将来可能成为土地开发的制约因素。
四、道路交通规划
(一)东山规划区道路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网规划
国际低碳节能宜居园区规划。说明书
(1)、路网规划遵循所确定的路网结构,依托现状道路,尤其是现状高等级道路、现状交通设施及市政设施,合理布局道路网络系统,进行局部改造或者新规划道路。
(2)、东山规划区定性为中高级城市生活居住片区,规划为组团型布局模式。根据规划布局,东环快速以西组团路网与旧城区路网相协调,南北贯穿道路为城市次干道,控制红线宽度为24米;东环快速以东路网布局为“四大环两小环”的结构系统,主环路及环路主连接线,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为14米,次环线及次要连接线,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为11米,景区车行便道控制车行道宽度7米。
(3)、对外交通 :规划区西侧依托城市快速路东环线,以及外围东侧张承高速作为对外交通通道。 (4)、内部交通:主要道路为红线宽度为14-24米的交通干道及环形干道,以及道路红线宽度为7-11米各种支路和车行便道。 2、道路横断面分幅
本规划将规划区道路分为规划区干路、次干路、支路,共三级。
(1)、规划区主干路:是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主要承担城市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分流过境道路的部分交通量,为各区之间提供交通联系。
红线宽度为24米的道路分幅:24米=4米(人行道)+16米(机非混行道)+4米(人行道); (2)、规划区次干路:是城市交通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中次干路起到承上启下和景观过渡的作用,主要承担规划区域内的交通流量,汇集各区内的交通流量,分流主干路的部分交通量,充分体现其集和分的功能,本规划区次干路主要指东环快速以东规划区主环路及其主连接道路。
红线宽度为14米的道路分幅:14米=2.5米(人行道)+9米(机非混行道)+2.5米(人行道)。 (3)、规划区支路:为功能区内部交通组织道路,是次干路的有效补充。
红线宽度为11米的道路分幅:11米=2米(人行道)+7米(机非混行道)+2米(人行道); 红线宽度为7米的道路分幅:7米=7米(混行道路)。 3、静态交通规划 (1)、停车场规划
规划区共规划四处社会停车场,中部结合酒店旅馆、商务办公及医疗卫生用地布置两处社会停车场,南部结合酒店旅馆、高级会所及游乐场,规划两处社会停车场。 (2)、广场规划
主要结合公园、商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布置,规划区布置了三处休闲广场。 4、交通设施规划
(1)沿主次干道间隔500-800米规划港湾式停靠站,每处直线长度不小于25米,宽度4-9米。 (2)在组团中心地段以及流量较大处规划社会停车场,规划4处。
(3)公建用地按每200平方米配置一个车位,居住用地按每300平方米配置一个车位;
(4)规划四车道及以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双向均设置展宽段,其宽度不小于3.5米,长度在交叉口进
国际低碳节能宜居园区规划。说明书
口道外侧角路缘石半径的切点向后展50-80米。 5、步行系统规划
(1)、人行横道:主次干路交叉口、人流量出入较多的出入口附近必须设置人行横道。一般路段按间距250-300米设置。
(2)、盲道与残疾人通道:在生活性主、次干路、专用步行街、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内必须设置人行盲道和无障碍通道。
(3)、结合公园、观景平台、交通生态园等布置人行旅游通道。 6、道路规划指标
(1)、规划道路广场占地面积为60.0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4.24%。 (2)、规划道路总长度为27.6千米,道路密度为4.1千米/平方千米。
第八部分 低碳生态城分析研究篇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张家口东山低碳生态城将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建设方式要“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社区的样板。
1、适宜规模与生态定位
东山低碳生态城位于张家口东环快速路与张承高速路之间的浅山区,规划面积约666.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21.6公顷,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5.0万人。
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区。
2、紧凑型形态结构
生态城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采用紧凑型、多中心、组团化和网络式的布局。东山规划区划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西区、东区和生态园区六个生活居住组团,居住用地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东环快速以西以高层为主,东环快速以东快速路沿线以多层和小高层相结合,其它部分以多层和低层相结合。各组团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形成紧凑型布局;各组团分别配置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公共活动中心;网络式的路网形态,构建了便捷的交通体系。
建设大面积开敞绿化空间,形成城市的东花园,成为生态城的绿色屏障,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建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构成三级绿化形态的生态格局。
3、宜居生态的社区土地利用模式
生态城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的理念,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部采用无障碍设计,构成包括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的“生态社区模式”,居住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40%。
国际低碳节能宜居园区规划。说明书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衡布局、分级配置、平等共享的原则,建设社区中心; 按照人口规模配建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 保证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获得各类日常服务。
4、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
生态城以节水为核心,建立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实行分质供水,非传统水源使用率达到50%。建设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120升/日。景观用水系统通过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的供水设施采用节水节能型。
生态城注重产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 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节能型社区。
5、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
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在生态城内部,构建以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结合社区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慢行交通网络,规划自行车与步行优先的道路网络,采用无障碍设计,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引导居民的绿色出行,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使居民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社区居民80%的各类出行可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
在社区内采用先进的ICT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居家办公、网上商城,减少交通出行需求,构建集约型多功能社区。
6、完全低碳的绿色建筑标准
为了降低建筑能耗,东山生态城区内所有建筑都按绿色建筑标准建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用热计量、使用节能灯具等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断优化建筑设计,鼓励光电、光热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东山生态城所处的地区处于高纬度地区,夏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漫长,大约有半年的时间为采暖期。为了减少建筑能耗,可探索零采暖(Zero-heating)的住宅模式。针对气候特点,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同时积极开发太阳能的利用,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系统的目标。
(1)建筑节能系统:选用紧凑的体型,以减少建筑散热面积;围护结构选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屋面、外墙和楼板选用绝热材料,窗户玻璃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此外,增强建筑的气密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太阳光,建筑可设计成退台的方式,减少了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南面设置有玻璃温室,作为其温度调节器:冬天双层玻璃的温室设计可吸收大量的热量来提高室温;夏天则可以打开作为开敞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