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备战201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10:00: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答案】A

【解析】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地物的光谱特性。不同的地物对同一波段的电磁波的反射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光谱特性,选择最佳波段、最佳摄影季节和摄影时间的照片进行判读。

2.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B

【解析】土地的利用状况与土地类型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耕地、建设用地相对集中于平原地区为主,但山地丘陵地区也会有局部地区的分布,因此,耕地加建设用地比重应稍大于平原的比重49.6%,可以排除D答案,而C答案中建设用地比重过大,也可以排除,而A答案中耕地比重过大,远远超过了平原的比重。 (2009广东卷)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森林火灾面积 B.土地干旱程度 C.洪峰流量 D.植物病虫害程度 【答案】C

【解析】遥感影像图只能获得“面”的数据,而流量测定需要获得河流断面面积、流速等数据。

(2009江苏卷)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9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该是 ,原因是 。(4分)(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答案】

(1)西南风 A A地位于冷锋锋前 (2)D 坡陡;水充足。

(3)A 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 (4)林业 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 E 遥感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对等压线、等高线、地形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A城镇风向可根据等压线分布情况判断,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西南风,图中等压线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区域形成冷锋,A地此时位于冷锋前方,晴天概率大,D地在冷锋后,冷锋降水多在锋后及锋面附近。第(2)(3)题,D处于山谷处,且等高线密集,易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A处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第(4)题,据材料,海拔500米以上山地多为陡坡,不适宜开垦耕地,适宜发展林业。由图中可知,E地为两个陡崖之间的谷地,有河流经过,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08年高考题】

(2008广东卷)不同植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图5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10

A.①—第30天 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 D.④—第130天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不管“波段1”还是“波段2”,实线和虚线的反射率差异最大的日期都在30天附近。

(2008海南卷)图4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分布

(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提供的图层,有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和土壤,特别是有土壤图层,说明该专题研究的可能是耕地分类和评价。第(2)题,如果对深埋垃圾场选址,首先应考虑该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因为是深埋,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深埋垃圾场附近地表比较疏松,并且有可能产生沼气等气体,故选址时一定参考当地的区域规划,决不能建在居民区、商业区等附近。

(2008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1)~(3)题。

(1)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答案】(1)B (2)B (3)C

【解析】本组题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形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知识。第(1)题,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物的位置、高程、运动方向等测量,海拔高低在GPS手持机上就可直接显示出来。第(2)题,小路起伏小,说明穿过的等高线少,第②条小路只穿过了一条等高线,其起伏最小。第(3)题,首先计算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太阳直射点与该地的纬度差,即90°-(36.5°+23.5°)=30°。P、M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88米,通过下面三角形可知,tan30°=288/L,所以P、M之间的水平距离L约等于

500米。

12

备战201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xx7p70tmy4qfr016rox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