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园林文化也同样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园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中国的“文化四绝” ,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中的瑰宝。本文浅谈中国园林文化,说说中国园林的昨天与今天。 关键词: 中国;园林;文化
1. 园林的文化现象
1.1 中国园林的特点
中国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 1.1.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1.1.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1.1.3诗画的情趣 1.1.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1.2 中国园林的艺术
1.2.1意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一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
自然的流露成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1.2.2园林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会与观察。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同时,还要体察人微,善于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心有所得,才能开始立意设计。 1.2.3园林相地
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梳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同时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的;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
2. 园林的发展分类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地带。
中国园林萌生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兴旺于明清。它阅历了5个开展阶段:①商周期间,帝王粗辟原始的天然山川森林,以佃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②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仿天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天然情况为根底,又很多添加人造景物,修建数目良多,铺张华美,考究气度。帝王园林与宫殿连系,称为宫苑。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加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还渗入了主观的审美幻想;构图迂回委婉,考究兴趣。④两宋至明初,以山川适意园林为主,注重开掘天然山川中的精髓,加以提炼,园景主
题光鲜,富有性情;还很多运营邑郊园林和胜景景色区,将私人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标准比拟大、公共性比拟强的景色区中。⑤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目骤增,造园成为自力的身手,园林成为自力的艺术门
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园林可分为两大类:利用原有自然风致,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如唐代王维的惘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人工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环境。
3. 中国园林的现代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是在皇家和私家领域里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在空间、尺度、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时代局限性,是人们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仔细把玩的园林形式之一。这种园林艺术与时代的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差距,使现代风景园林师对待中国传统园林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是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的。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困扰,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大规模地营造自然山水园林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历史上的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疏浚而成的,这些园林中大量水面的维护已经带来了水资源消耗的难题,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平地上挖湖堆山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植物的自然生长,而且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无疑是劳民伤财的做法。即使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优越的江南地区,也不宜一味地挖湖堆山,使所有的园林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山水园形式。
第三,中国传统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导致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而在现代园林中,那些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和人工塑石大多比例失调,难以乱真,显得粗制滥造。这类现代仿古园林作品其实并不利于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甚至导致人们模糊了历史园林的保护性修缮和仿古园林之间的界限。将仿古技术用于历史园林的修缮,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第四,中国传统园林突出\写意\的表现手法适合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庭园,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都十分协调。然而在现代城市中,不仅高楼大厦林立,而且园林绿地规模增大,传统的庭院式园林与现代城市环境显然难以协调,简单地将传统园林放大成公园,也失去了中国园林的意境和品味。在现代化城市中,随着道路、建筑和材料的现代化,中国园林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营建手段。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园林和全盘西化的态度,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比古人便利许多,而且真山真水的尺度、气势与丰富性是假山假水所无法比拟的,导致在城市中营造\人工山水园林\似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在传统山水园林形式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一味地抱着传统园林形式紧紧不放,甚至以不变应万变,并不利于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需要的是从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和表现手法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第六,中国传统园林大多满足于相对封闭的小环境的改善,园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甚少,造园手法始终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作为现代风景园林师,必须以更加开阔的眼光看待园林绿地,将城市、乡村或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园林绿地的营建方法,园林应成为联系城市、乡村和自然之间的纽带。
4 结束语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也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已经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品格的写照,同时也是今天需要发展与继承的事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