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摘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成效一直不够显著。这说明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探讨,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
关键词:高中语文 成效 问题 原因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不管在教学模式还是课程教学上都有诸多改变,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无多大区别。
一、过于强调学生主体
现在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于是便滥用“发现法”或“探究法”,如此一来,“发现”、“探究”泛滥成灾的下场便是使语文教学混同于科学研究,使语文教学丢失了自己的审美功能和语言表达功能,反而沦落为一种生硬的程序、技术。也正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堂过多地充斥了“发现法”、“探究式”、“启发式”,所以老师们相当忌讳“讲授”,在课堂上呐呐不敢出言。课改一再地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强调的是要以学生为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语文老师“谈讲色变”,怕被冠上“一言堂”、“满堂贯”、“填鸭式教育”等罪名。而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多少似乎在无形之中也成了衡量课改后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课堂让给学生充分去表演的课似乎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俨然成了语文课堂的样板。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如果说一堂课下来老师因为要避嫌,而不敢讲话,将课堂全权交予学生,那么课文的背景不讲可以吗?学生学习、讨论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只能一味赞同吗?这样的新课堂就是好的课堂了吗?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说到改革就一定要破坏什么,再兴建出新的来取而代之。我们是要敢于向传统开炮,但并不能一味全盘否定而一心依靠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可是前辈们长期实践的产物,自有其可取之处。我们的社会在变,但中华文化却有一直不变而贯穿古今的东西,所以前辈们的经验总有值得借鉴之处,有其科学之处。比如孔子主张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主张,朱熹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等主张,在今天亦不过时。所以说不能因为是传统的就一味反对。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有选择地拿,有选择地剔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