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学生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探讨①
宋玉章
【摘 要】摘要:面对学生追求自由择业和个性发展的态势,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显重要,但其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没得到充分重视,课程的开设、教学资料的特色、师资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问题,致使不同个体、不同专业的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期刊名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3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根据调查,高职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容易,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就业的稳定性却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比较盲目,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缺乏目标和规划。对高职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成功,十分必要。 (一)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界定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一般是指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与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
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个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完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互关系
从职业指导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就业指导,二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实现个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 可见,职业指导大于就业指导。围绕学生如何求职就业的职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指导”。而职业指导有着宽泛的含义。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在职业指导的基础上,侧重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它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与技能,按照一定的时间进程安排,选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职业指导的延伸与拓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这类课程。大多数院校通常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教育和毕业时的就业教育。入学时的专业教育通常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了培养目标、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等;毕业时就业教育注重就业指导;另外很多院校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选修课,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固然对学生几年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是有益的,但这离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含义相差很远,具有宏观性,缺少针对性,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含义,忽视了不同高职生的差异性,不属于具体的针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三年的高职学习,很多学生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清楚,缺乏目标和规划,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二)缺乏特色的教学资料
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的课程,选用的教材属于公共课教材,用于各个专业的讲授。这些教材在内容上比较注重理论细节,但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专业性,缺乏个案性,无法体现不同专业特色和不同个性的个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缺乏经验、缺乏对各专业的了解、缺乏对各种学生了解的情况下,通常捧着这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面向不同群体采取相同的内容宣讲,偶尔举点个例,起不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发展实际指导应有的作用,成了纸上谈兵的课程。另外,没有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料也无助于学生自学和自我规划。 (三)缺乏足够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团队是成功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石,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方面,有的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专业教师只有3名或4名,并由各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补充担任,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另外,即使是专任教师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理论及实践的训练,补充任课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就更少,仅凭自学和个人经验完成职业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