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老师你怎么哭了?
教育笔记:老师你怎么哭了?
【案例】
一个雨天的早晨,我安排幼儿在室内玩桌面游戏。我一边指导着一边也坐到了孩子们中间加入了他们的游戏。也许是今天起了个大早的缘故,玩着玩着我竟忍不住地打了个哈欠,顿时泪水充满了眼眶,还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哎呀,不好!”我急忙掏出纸巾想立刻掩饰住这一不雅的一幕。没想到还是没能逃脱过“热心肠”怡怡的小眼睛。“何老师,你怎么哭了?”怡怡关切地问。“我没哭啊。”我立刻纠正说。“没哭?那你怎么会有眼泪??”她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想问出个究竟来。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我们的谈话已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他们一个个都放下了手中的玩具,向我投来了惊讶的目光??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写满了问号的小脸蛋。我突然意识到,老师的“眼泪”已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那么,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们探讨一下“流眼泪”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便问:“谁知道何老师刚才为什么会流眼泪呢?”“因为你哭了。”烨烨不假思索地抢着第一个回答。“不对!不对!老师怎么会哭呢!”很多幼儿都一齐反驳道。还是“机灵鬼”沈峰一下子就回答到了点子上,他说:“因为刚才何老师打了一个哈欠,所以就流眼泪了。”“对了!你可真会观察!老师刚才确实是因为打了一个哈欠才流眼泪的。”“哦,原来是这样。”孩子们似乎是恍然大悟,也似乎是顿时松了一口气地惊叹起来。
“何老师,你为什么会打哈欠呢?”瑶瑶的问题先是让我一怔,觉得脸上热辣辣的。但后来却灵机一动:我何不顺着这个话题和孩子们继续探讨下去呢?于是孩子们就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因为老师困了,所以就打哈欠了。”有的说:“因为老师每天很早起床,很辛苦,累了也就会打哈欠了。”还有的说:“可能是因为老师晚上没有睡好,就打哈欠了。”??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这时,我还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大家说得都很对,都很有道理。你们会不会再动动脑筋给老师的眼泪取个好听的名字呢?”一下子各种各样的名字已应运而生,有“睡觉泪”、“瞌睡虫泪”、“哈欠泪”、“懒虫泪”??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哈欠泪”是最好听、最贴切的一个名字。“何老师,就叫它‘哈欠泪’吧!”孩子们一齐高兴地说。是啊,孩子们在探讨活动中已初步体味了成功,享受了快乐!
那么,如何将孩子感兴趣的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为更有价值的活动呢?于是,我将活动继续下去,我结合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了新的问题:“刚才是老师打哈欠时流的泪,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人在哪些情况下也会流泪呢?”孩子们又热烈地讨论起来。没想到他们竟然能一下子说出许多形象而有趣的眼泪来,如:看动画片《三毛流浪记》时同情的眼泪;被批评时知错的眼泪;打针时痛苦的眼泪;受了委屈时难过的眼泪;上小班时不愿上学的眼泪;打雷时害怕的眼泪;吃大蒜、辣椒时辣出来的眼泪;眼睛里进了沙
揉出来的眼泪;鼻子里酸出来的眼泪;哈哈大笑时笑出来的眼泪??看着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脸庞,我又将活动继续延伸下去。“真不错!没想到大家知道得那么多,能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种眼泪。在这么多的眼泪里面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眼泪?不喜欢什么样的眼泪呢?为什么?”我又问:“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不喜欢的眼泪消失呢?”孩子们在又一次的探索、讨论中分清了哪些是“喜欢”的眼泪,哪些是“不喜欢”的眼泪。他们还知道了该如何去减少那些“不喜欢”的眼泪,如:打针、吃药时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集体游戏时做个懂得友爱、谦让的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做个乐观、自信的孩子;离开爸爸妈妈时做个洒脱、独立的孩子??孩子们从此懂得了:只有这样才会让“不喜欢”的眼泪消失,逐渐成为一个勇敢、友善、自信的人。这是多么值得可喜可贺啊!
【反思】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鲜明观点。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一观点向我们暗示了生活能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以上案例中,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新《纲要》中提出的“一日生活即课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新《纲要》中还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也就是说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就是生活为教育提供的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如何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还在于教师是否能细心观察,抓住契机,注重引导。
一、细心观察,关注幼儿
幼儿教师必须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幼儿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仔细观察并深入分析幼儿的行为,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真正了解并正确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并将其随机扩展成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象类似“打哈欠”这样的事情在幼儿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有心的教师就会发现:只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与幼儿平等相处,就不难发现幼儿生活与游戏中产生的不少话题都伴随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和幼儿走近了,就能了解幼儿当前热衷的事情和关注的事件到底是什么,从而发现幼儿的探索愿望。
二、抓住契机,支持幼儿
“打哈欠”人人会有,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了,而教师除了要善于观察,还要重视幼儿活动中的“寻常时刻”并善于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判断,再根据价值判断的需要和教育进行回应来支持幼儿的活动,同时以关注、认同、赞许、鼓励等方式及时扶持幼儿探索活动的萌芽。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切不可把自己当作权威,应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与幼儿对话,通过师幼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重视来自每一个幼儿的信息反馈,包括一个动作、一句话,从中发掘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三、注重引导,启发幼儿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在类似“打哈欠”的偶发事件中教师的身份又可以是活动的见证人,还可以是活动的分享者。我们会发现教师以“分享者”的身份出现时能对活动的本身起一个推动的作用。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适时地启发幼儿,并善于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发展每一个幼儿的潜能以及他们与环境的互动情况。在活动中教师还可对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如:试探性问题、暗示性问题以及挑战性问题等等,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选择和探究,从而逐渐积累新的知识经验。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层层提问的方式将活动导向深入、引入高潮的。在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对眼泪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教育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联的活生生的事物现象,最适合幼儿学习的方式是让幼儿回归生活,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真正做到在“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