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说,不仅爱弟兄,还要爱众人。保罗也提到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广到今天的工作关系、职业场合。一个人敬业、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尊重上司与下属。真正的老板是在有难处的时候能承担责任,下属就心悦诚服。圣经里对有权柄的人有很大的要求(太20:26-27)。以服事的态度来进入事业,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就会蒙神祝福,来祝福帮助别人。
第廿二课 牧养小组
前二课我们看见要栽培信徒到什么地步,但怎么栽培呢?是不是每次靠教导、讲台或研读圣经课程呢?都不一定。也可能是在聚会中自然成长的结果。保罗在使徒行传20章20节提到在家里的教导,也可以变成训练义工非常有用、可行的办法。
得救的人进到教会里来,属灵生命成长以后就成为事奉的力量。他有根基、能学习,又肯背负十字架,就能生命改变而蒙受更大的祝福;一方面教会扩大事奉的力量,一方面真正得益处的是事奉的人,他们属灵生命更加成熟老练。前面讲的网状结构主要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能够进到他的小组、团契、主日学里。从大规模聚会化整为零,小团体里就可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显出那个小组或团契的特色。例如弟兄团契、年长团契等,有特质就能吸引在这方面有需要的人来聚会。无论是哪一种团契、小组,人越少越有特质,可能他们有需要彼此帮助的地方,聚集起来就自然形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带领也比较活泼、自然、省力。 一. 细胞小组
为什么叫细胞小组?因为不可能比这更小了,以八个人最理想。无论人多少,因自然形成,怎么聚集方便就怎么聚。聚在一起做什么呢?可能有分享,个人发生的事提出来彼此勉励、安慰,或教训、效法;有问题、困难彼此代祷。如果吸引了外人到你小组来,就成了另一种服事的机会。小组的特质是加入的人不需要有太多的适应。可能成员中比较属灵的人懂得用查经的方式来看属灵的问题,或有经验的人找到类似的书籍一起读,小组的特色慢慢就固定了;好处是已经来的人会很热心忠实的参加,坏处在于不是这样的人就不会来。人太多,可能没有人说话,二、三个人可能话题不多;七、八个人是最热闹的,谈话气氛最热烈,不需要太多筹划,参加的人都能非常开心喜乐,有参与感,彼此的感情就越深厚,小组就越有力量、越有吸引力。 二. 团契
人数到了一定程度,超过十几个,就有压力了。我们需要有比较固定、有组织、经过设想的节目,比方唱诗、短讲、作见证等事先安排的计划,这一来就需要分工。团契里规划主席、副主席、财务开支、节目策划等,组织越来越严谨,好处是大家有责任感,会聚在一起;坏处是事前准备要花很多工夫,却也有计划中不能预料的事而产生问题。
团契和小组性质不同,有些人不喜欢说话,他就愿意参加团契,所以小组、团契适合不同的人。团契比较不受个人影响,比较有稳定性,小组很容易受成员中一、二个特别强的人影响。
初信的人在小组、团契中自然参与,可能就会有一些责任,就能自然地显出恩赐,等到教会有需要的时候,就想到请他参与事奉,所以团契是进入教会事奉一个自然的阶段与步骤。或许在团契里发现有些人特别会做主人,又有些人特别会联络人,这些慢慢就变成他的恩赐,所以团契也是培养恩赐的地方。 三. 主日学
再大一点的聚会可能就是主日学班,特别教导的课程或讲座。主日学的目的是使人按部就班了解圣经的真理,这更加需要统筹计划,比如几年之内带弟兄姊妹完成哪些课程?有特定选材、特定时间、讲员,把属灵真理传递出去。
主日学要做得好、有效,有以下注意事项: 1. 师资:要有合格的教员来讲课。
2. 教材:选择实用、配合当地教会所需的材料。
3. 招生:推动主日学的重要性,并有几次报名的手续。
4. 可能需要一个监管的人。教师忙着教导的工作,出席人数、缺席补课、选哪门课、毕业后下一步做什么等,都需要有人管理,有些教会有专门设计主日学的负责人。
主日学跟团契已经行之有年,且有相当成效,与小组的情形各有利弊。如果运用得当,每一个都很好。
四. 个别辅导
通常需要个别辅导的都是有难处的人。私下谈,或一对一、或一对二、或轮流谈,务必在让人觉得自然、能被接纳、不受打扰的环境里,把心里的事情说出来。如果遇见相当难的问题,就需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来负责。当人的难处解决之后,他就会愿意留在教会里好好事奉。当然保密很重要,不能把辅导的事情出去乱说。有些非常亲密的个案,在辅导过后,会有很微妙的情绪上的情结,辅导的人心理上要有准备。 五. 结论
这几种不同的聚会方法总有一个能让新来的人,甚至全教会都参与其中,使他属灵生命不断成长。这些聚会都是一个工具而已,最要紧的是神儿女的生命发展。这些工具可以吸引更多人到主面前,也可能变成传福音的团体的力量。
第廿三课 细胞小组
从教会动员、牧养来看,细胞小组是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因为聚会形态比较小,更容易关心照顾到弟兄姊妹的需要;一方面教导,一方面牧养,无论是个人或是生活里的事,都很自然的带领神的儿女。所以在整个教会的关怀事工中间,小组占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特别再详细说一说。 一. 什么叫“细胞小组”?
用“细胞”两个字,表示它非常的小,标准大概是八个人左右,并且小组在成长过程中,成员增加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二个小组。
1. 细胞小组的头一个好处,就是聚会比较有机动性,较容易控制。 2. 聚会的场地容易解决,能容纳八至十二个人的地方已经足够了。
3. 有个小组长来负责。当然要在属灵生命上比较稳定成熟的,可能是教会分派他来牧养建立细胞小组的,他就在他家里开始第一个小组。可能一起读经、代祷或者讨论,工作有不同的分配,至少有三四种职分:(1) 联络员,(2) 带领查经的人,(3) 关心弟兄姊妹、收集代祷资料的人,(4) 有经验帮忙解决难处、较老练的基督徒。
4. 八个人聚会可能至少需要三到四个人事奉,所以小组聚会刚开始的性质是:
4.1 栽培:弟兄姊妹们在教会里不易得到个别关心,在小组里可以针对他的需要解决问题。
4.2 稳定以后,慢慢进到训练的形态。因为有工作的分配,需要同心担当,同得美好的果效,同时也成了训练人的机会,这样小组本身就培养了人才,这是小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小小圈子里,有人做错事、讲错话,大家都很容易看见,也会原谅他,这当中的关系是很亲切的。
4.3 小组还有福音性的功能:小组容易吸引人,因为聚会小,人不多,很容易和人发生亲近来往的关系。七八个人一介绍之后,大家都很亲了,这关系是传福音的好机会。再加上一个专门负责传福音的人,专门去寻找外面来的人,小组就变成一个有效得人的工具。 二. 成长与倍增
1. 小组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增殖
一个小组若超过十二个人而拒绝人来,就失去细胞小组最初的功能了。所以要化整为零,一个变两个。但在分裂之前要先策划好,我自己做的工作,要带着组员一起参与。例如,联络员在联络的工作上,带个人请他试试看;带查经的时候,注意某弟兄读经有窍,把他带到学习里面。这样在小组还没有到达饱和的状况之下,就已经训练了人才,到了时机成熟了,一组分成二组,每组只有六个人,又有成长的空间可以继续邀请人来参加聚会。如此这般一个变二个、三个变四个,教会多数的人都受到牧养关怀与照顾了。 2. 增殖的难处
2.1在感情上不肯割舍。我们在一起好开心、好喜乐,怎么下个礼拜开始见不着面了,这个感觉非常难过。其实这是一个操练,神的儿女成长之后要放单去事奉。神让弟兄相爱,但如果为了教会的好处,为了积极的目的,大家可以分头去事奉。思想上先预备好了,分开就比较不会那么痛苦。
2.2 另一个难处是聚会的地方。二组人同时聚会,就要在二个家庭里面,可以事奉的家庭慢慢都担上责任。有些居住的条件蛮紧张的,就有压力了。地方的问题要事先考虑。在家里聚会是要付相当大的代价,要他
自己情愿把家庭开放才行。这是小组增长一个客观条件的限制。 三. 限制与超越性──领导者
小组的增长证明我们工作做得好。我们会相当喜乐,这也帮助我们割舍那情感上的留恋。你说小组成长的观念非常好,能不能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一路的分下去呢?这要看我们分得多快?看人才的培养是不是可以与人数的增加同步?因为人才的建立要花一点时间。据我自己的经验,一个人从初信、到装备好起来事奉,差不多是三年。三年仅仅是说他有一些能力来帮助别人,可以试试看,并不表示他事奉的恩赐都显明了,或能力都成熟了。如果你匆匆忙忙进入事奉,可能一遇见难处就退后了。因此细胞小组的成长,不能超过组员灵里生命的成长。
另外,细胞小组会不会各自为政到一个程度,跟教会脱离关系?有可能。怎么补救呢?就在于一个有远见的、超越性的领导者。他的心要大到不被对他不那么忠心的事所绊倒,但也要非常有耐性去跟带领小组的人经常接触。例如:当我的小组变成二个的时候,我的导师关心这二个小组,我也关心从我出去的小组,所以有二个人关心他。那么他再分成二个的时候,我又去关心这二个新的细胞;并且这二个细胞到下一阶段再分的时候,我又去关心。这样每一个主要联系的人就有二到四代的小组需要照顾。藉着人和人中间权柄、托付、忠心、回报的系统,使教会所有的小组都连在一起。
第廿四课 总复习
一开始我们讲到教会牧养的困难,因为常常是少数人的事情,担子很重。所以希望能够用教会弟兄姊妹本身作为资源,全体发动做关怀工作。我们受到别人的好处,领受了主的恩惠,要照样做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受牧养,一方面去牧养别人。我们肯这样做,最要紧的原因是我们被神的爱摸着,因此我们要常常不断地求主把爱给我们。在牧养工作中会疲倦软弱,只有主的爱再一次充满我们,使我们下垂的手、发酸的腿再挺起来,继续奔走前面的道路。我们要常常求主加添能力,量着个人的力量,做我们所能做的事。
团队事奉最要紧的,是我们能栽培别人,各人的难处互相弥补,分担彼此的重担。团队牧养需要人人有责,但又不是随便参与,而是要受过训练的。我们要常常教导神儿女们圣经里牧养的榜样,在训练班、讲台、主日学反复不断地教导,用不同方式灌输正确的观念,让弟兄姊妹知道牧养是人人可以关心的,也是不断在教会里进行的。当关怀的理念沟通以后,教会推动关怀工作就容易多了。
教会的牧养实质上可能是从一二个人开始的。可能刚开始不是整个教会动员,你只带领三五个人。你做导师辅导别人,或已经有人接受导师的责任,你可以跟他一起做,这看各人属灵生命彼此的配合。等导师的制度与观念确立以后,他们属灵的根基稳定了,开始进入事奉,慢慢独立,你就开始有同伴可以推动了。可能你去带几个人开始细胞小组聚会,已经训练好的同伴也可以同时发动细胞小组,就慢慢聚起来,这时就有实际工作的分配和操练,让理论变成实际,这样的在职训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其实,带人的观念与小组是分不开的。门徒训练基本上也是小组,但跟细胞小组不同,比方一期只能训练三个门徒,在门徒训练结束的时候,就是推动细胞小组的最好时间。如果你带的三个门徒正好各自有特长,一个善于联络,一个读经有窍??那么你们正好开始细胞小组。如果恩赐都一样,也许你再做一期门徒训练,重新组合,带出二个细胞小组来。
不管你怎样开始细胞小组,慢慢稳定下来之后,你可以开始做栽培工作了。在提摩太后书2章2节所说,那能教导别人的人是第三代,受教导的人是第四代,这四代栽培的观念与循环是继续下去的。提摩太把传承的观念交托给第三代的人,第三代的人也要作保罗的工作,也要推动四代,那么这观念就不断培养下去,这也是教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们不断地在理念上告诉别人继续往前走,在实行上要不断地放手,让他可以发挥,照他最合适、最有效的办法来带领人。我们不断交通、不断鼓励,小组不断倍增,弟兄姊妹们就越受到好的照顾,以致全教会都在生生不息的牧养的循环中间。
我们要强调,小组的机制都还是一种外面的条件,把它组织起来而已。带领的人不是只教方法,而是在带领生命的同时,也把方法传递下来。反过来说,如果小组只是聚得很好,各人恩赐都能发挥,但大家言不及义,没有生命的建造与根基,那就没有意义。小组的关怀是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要神的儿女在生命上面有最基本的建立,能够跟随耶稣,能够爱神。关怀工作绝对不能取代整个教会在属灵上的追求
和方向,不能代替教导他怎么读经祷告。
不要看见很多人有需要就立刻扑上去救火。总要想怎样在教会里藉着少数人的推动来开始牧养工作。不要着急进入事奉,但一定要开始。你要先在神面前祷告,承认自己的和的软弱。知道神什么人都可以用,求主用我,照神的计划和旨意行。你也要为弟兄姊妹祷告,求神在他们身上做工;也开始注意到有哪些人是可以和你同工的,你们一起交通,一起进入事奉。不要冒冒失失,不要单独去做,也不要越过受托的弟兄去做。团队的事奉的确有难处,叫我们能看重个人在神面前生命的改变,这才是真正永远的价值。 一起做计划,一起设立时间表。计划一定包括时间表,才能看见他是否按照时间有所成长。没有时间表就不知道前后次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衡量工作做好了没有,是否开始下一步。按计划表一步步成就,有必要时调整时间表。然后可以推动细胞小组的工作,把牧养落实到那些肯付代价、肯带领人,真正关心神儿女属灵生命成长的人,成为整个团队事奉的动力。绝不可掉以轻心,要脚踏实地,甚至是膝盖磨出来的工夫,这事就可以靠着神的恩典成就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