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夏梦逸
来源:《小学时代·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反思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现状,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等相关理论以及自身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研究,在对学生习作素材收集、运用、习作兴趣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明确提出了习作的目标,虽然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的阶段性的要求,但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对习作感兴趣,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能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目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学生学得辛苦,老师也教得辛苦,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看似能听明白,但是一到动笔时却无话可说,而且由于平时对生活缺乏观察,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谈谈自己对于习作教学的看法。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他师从杜威,杜威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的理论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的教育现状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1921年,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刻变化着,那么生活时刻都具备教育的意义,生活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在不停变化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指给“生活即教育”一个范围,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但学生所需的知识并不只是书面知识,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例如:小学生在街道寻找错别字,在实践中进行字词的积累,参观科博馆,去敬老院给老人表演节目……这些都是最好不过的德育课,可以说教育是从社会生活出发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