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学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马
蕊
张学堂
茹
静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摘要】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加快培养创新意识高、创业能力强、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应深化培养机制改革,从机构制度、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资源开发、评估评价等方面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引领教育课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打造高质量的学生“第三张成绩单”。
一、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是基础。以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为先导。高校要根据1.
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把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的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学分转换,创新创业实践管理,交叉培养,创业弹性学制,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发展行为,明确参与者责任和任务,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部门为基础。2.
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统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及组织实施。同时,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部门,组织实施学校相关政策规定,落实学院规划,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
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为3.
保障。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及实践专项经费,多方筹集创新创业基金,推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学生提供种子基金、天使投资等,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资金。
二、强化创新创业文化引领
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反映高校创新创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它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风貌、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具有教育和陶冶、凝聚和激励、创新和开发等功能。根据学校特点,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98
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形成的理念融入
到大学精神与使命、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中去,让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成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强大力量,让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长久发展。
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推动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提高对创新创业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创新、通过培养方案贯通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外,还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特点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建立以培养方案为主线、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包含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全方位、全参与、全课程的多渠道贯穿形式,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
其次,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要求的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政策的把握及创新创业程序的遵循,又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该课程既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有成功案例的激发和引导,又要有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的锻炼。
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持续发展和完善的核心。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一门课程,而是各
11/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