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呐喊》、《彷徨》的“月亮”意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3:37: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呐喊》、《彷徨》的“月亮”意象

作者:童莉芬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

摘 ; 要:《呐喊》、《彷徨》中所出现的“月亮”意象并非偶然,有其深意。其“象”中之“意”一面是对人之自然幽美天性的希望与渴求,另一面是反抗“绝望”与“虚妄”的精神意志。从最具有“鲁迅式”风格的小说《孤独者》可揆寻出“月亮”的这些“意”,显然浸染了鲁迅本人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月亮;意象;鲁迅;幽美;绝望

中图分类号:I21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72-01 自古迄今,中国文学对月亮情有独钟。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陶渊明的“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在此类诗词中,月亮显然是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望月思乡、由月怀人、见月念国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情感的替代。

有关“月亮”意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不鲜见。如女人内心深处灰色灵魂摇曳的苍凉寂寞的月亮(张爱玲《金锁记》等小说);那撼动人心的底层人物悲苦无助命运象征的月牙儿(老舍《月牙儿》);那逼拶人萌发无限同情的异乡孤独的零余者眼中的黄色月晕(郁达夫《银灰色的死》)……但遗憾的是,在我们以极大的视野聚焦这些显明的“月亮”意象时,却对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意象视而不见或有意性的忽略。究其缘由,在于我们被鲁迅作品中诸如“死亡”、“黑暗”、“夜”、“冰”、“坟”等这类沉重的系列意象所遮蔽。如若我们细心,可发现《呐喊》、《彷徨》中的月亮意象是独特而深刻的。事实上,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月亮作为意象是发轫于鲁迅小说的。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曾就注意到鲁迅是喜欢写“月”的。纵观鲁迅这两部小说集中所描写到的月亮,并非是偶然性地出现,因为“意象不是现实可有可无的?饰品?,而是实际体验事物的具体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

两部短篇小说集对“月亮”的描绘,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进行勾勒。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药》)“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正传》“月亮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得皎洁。”(《社戏》)这些月“色”不一,月“意”也不一,但整体考察,是有互文性的特点。

在鲁迅的作品里,特别是他的小说,我们很难看到对社会和生活作亮色的处理。但在《故乡》和《社戏》这两篇短篇小说中作了亮色的处理,这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两个异数。小说蕴意不是古代诗词的那种愁肠百折的思乡、思情的情感,而是人生少年时期“不识愁滋味”、幸福快

试论《呐喊》、《彷徨》的“月亮”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zkit2ig3y38gut0xsx29kcek7hlwh013z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