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三十五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注]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拓] 李贽,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辩] 他们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利益! [注]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拓]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一、背景
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概况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思想:
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影响:
①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作用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 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夫之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评价 1.积极
(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
(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联] 明清之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是都出现了新思潮反对禁欲主义。
[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
[注]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辩] “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
[拓]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变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不变的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影响下,未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可见,任何思想文化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政治经济。
重难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史料探史——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顾炎武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史料二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探究]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顾炎武言论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史料二分析这位清代女性的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解读] 史料一中“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是核心;史料二中“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是核心,抓住这些核心内容是答题的关键。
[提示] (1)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2)主张:女性也应该德才兼备。说明:清代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思想。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提倡“经世致用” 表现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二?史料探史——阻碍早期启蒙思想发展的因素
史料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①。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②。……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③。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④。……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
的困难大得多⑤。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探究] 依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② ③ ④ ⑤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中①②说明了西方启蒙运动困难少的原因,③④说明了中国启蒙运动阻力大的原因,综合对比分析中国“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提示] 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得出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 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 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得出中国启蒙运动困难重重 [读懂]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人们对知识(权力/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文化/享乐)氛围浓厚。
[做对] 选D
2.(2017·浙江4月选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