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
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
规定》已于1998年4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4次会议通过,现
予公布,自1998年4月29日起施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
定
(1998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4次会议通过 法释〔1998〕
7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对审理经济纠纷案
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问题作以下规定: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第一条 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
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
第二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为单位骗取财物
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骗取的财物被该单位占有、使用或处
分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责令该单位返还骗取的财物外,
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发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条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
外签订经济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
为人的刑事责任外,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条 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
书,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
其他犯罪活动,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责任
外,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单位,依法应当
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明知签订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借用行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仍与之签订合同的除外。
第五条 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
书,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
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构成犯罪的,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
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
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且该过错行为
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 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按规定办理了企业法定代表
人的变更登记,而企业法人未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
的空白合同书,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通知相对人,致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得
以用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该
企业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
用擅自保留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原承包、租赁企业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