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当今社会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石油价格飙升,市民用电紧张,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现有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了。于是新能源再次被人们关注。然而,新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个大舞台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哪些新能源又值得消费者期待呢?
面对高油价和潜在的石油供应危机,各国政府都把解决能源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来。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说,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开源节流,寻求更多的石油供应渠道,并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二是开发新能源。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很快能够实现,但是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寻找并且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说的,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许多种。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太阳能,甚至在一些乡下的城镇,能够看到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总而言之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锅炉烧蒸汽发电、太阳能制冷、太阳能聚焦高温加工、太阳灶等,在工业和民用中应用较多。我想说到太阳能,你一定还会想到太阳能汽车,那书本中千奇百怪的太阳能车,的确引人注意。这就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通过太阳能光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直流电),主要是光电池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硫化镉和砷化锌电池许多种。这种发电技术利用最方便,但大功率发电成本太高,这也是需要人们攻克的领域。
再来说说核能,世界最大的核电站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容量为909.6万千瓦。当前世界上已有450多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5亿kw以上,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尽管迄今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国家,但是目前正在建设的32个核电站中有31座分布在亚洲、中欧和东欧地区。此外,现有核电站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了发电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其中,阿根廷、巴西、捷克、德国、印度、韩国、西班牙、俄罗斯、瑞士、乌克兰和美国都增加了各自的核电发电量并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到目前,中国有4座核电站11台机组运行。 可我们想想,如果核电站的核原料泄露,那么所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直接破坏,更主要的是所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无法估量的,就像这几天的俄罗斯莫斯科州的大火,甚至会威胁到附近的核电站。再如果不把核能用在好的方面,那么各种各样的核武器就是在敲着人们的警钟,仅美国的核武器就足够毁灭地球10次。核武器爆炸后,首先是强光、巨响,然后是冲击波,冲击波可以把方圆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东西摧毁。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后漫长的核辐射,最强的地方,土壤十年不长草,更别提动物、别的植物。
我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能源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将可再生能源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即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以秸秆、甘蔗、玉米等农林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废弃物等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发展。 并且,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一幅未来5年我国能发展的蓝图。
在中国的南方,水路交错,水资源较为丰富。据估算,全国可开发利用潮汐发电装机容量为2800万千瓦,年发电700亿千瓦时,所以人们大力开发水能,用以发电。然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三峡工程,虽然看起来一箭数雕,但若是把目光放长远了,你会发现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可忽略。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
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还有大规模的移民。原来生活在三峡一带的人都不得不放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到新的环境去,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怎样安置移民、安置到哪里合适等并不能忽视。
目前,很多国家都只是证明其在某一地区内含有“可燃冰”这种资源,但却很难说出具体的可采储量。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海底,因此勘探起来有很大难度,至少现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像探测石油、天然气一样,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进一步勘探确认“可燃冰”的探明可采储量。 “采集实物样本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专业人士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业界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
无论是现在已经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是人们正研究着的新能源,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对于事物的探索精神,会让人类继续繁衍下去,但若是野心大于了善良,把那些新能源用于某些恶性方面,那么,人们只能自食其果。并且,在开发能源的过程中,人们该学会如何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只会让人们得不偿失。
周博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