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四纪地质学概念及问答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2:50: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纯水的溶蚀力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才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将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被水流带走。在含有CO2的水中,CO2与H2O化合成碳酸。碳酸又离解为H+与离子。水中的CO2含量越高,H+也越多,而H+是很活跃的离子。当含多量的H+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H+就会与CaCO3中的结合成,分离出,而使CaCO3溶于水。可见,在大气压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在高温地区,虽然气温高,CO2和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化学作用快。

37.新月型沙丘有什么形态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新月型?沙丘的形态特征有:它高度不一,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30米。新月型?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侧称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20度之间;相反的一坡称为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为28度-33度左右,有时达36度。

形成机理:新月型?沙丘是由饼状沙滩到盾形沙滩到雏形新月型?沙丘演化而来。由于沙滩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的后面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持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面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型?沙丘。雏形新月型?沙丘经一步发展就形成典型新月型?沙丘。

38.黄土沟(谷)间地貌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黄土堆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

貌。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39.干旱气候地貌形成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干旱气候地貌的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带干旱气候年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植被稀疏,地面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较弱。 40.什么是均衡剖面?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河流会达到侵蚀与堆积平衡?

均衡剖面指河流处于平衡条件下的纵剖面。河流平衡是指河床侵蚀与堆积之间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相对平衡。河流平衡的另一含义是自动调整。河床在特定时间、空间和物质平衡条件下的平衡,如果随着流域因素的变化(构造、气候、水量、含沙量、侵蚀基准面变化),河床形态必然发生相应调整,取得新的平衡。 41.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形成河流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河谷底,大部分为河漫滩所占,而河床只占一部分。由于流域内气候变化、地壳运动或河口海平面(基面)的变化等原因,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大幅度的降低,谷底河漫滩部分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成为阶地。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的原因不同,形成的阶地在形态上和结构上也不一致。阶地的形成条件如下:

(1).气候变化: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作用加强,或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据研究,河流淤积层的厚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中游达到最大,向上游又逐渐减小,最后在近河源处尖灭。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能力增大,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在整个下切过程

中,上游段由于流量较小,下切幅度较小;中游段流量较大,并且水流的能量主要消耗于加深河床,下切幅度最大;下游河段水流大部分能量用以搬运由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因此,流量虽然沿河流向下游增加,但下切的幅度却由中游向下游河口方向减小。河流下切结果,河床纵剖面坡度在上游增加,中游减缓,而下游几乎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到最大值,再向上游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这类阶地纵剖面相对于下切之后的河床纵剖面,在形态上如弹弓之弦,称为弦状阶地。

河流在继续下切过程中,沿河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级数在中游最多,在上、下游较少。这是由于河床左右摆动,河曲向下游移动的缘故。结果,不仅在上、中、下游的阶地级数不等,而且同一河段的河床两侧阶地也不对称,形成曲流阶地。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期,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常称为气候阶地。 (2).基准面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相对应,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面与裂点下游一级阶地面是同一时期的谷底。以后,裂点不断后退,也把这些河漫滩切割成阶地。一般认为,第四纪间冰期是海平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发生淤积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3).构造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

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在这一过程中,河流好象一把固定在空间上的利锯,而地壳就象一块木料。地壳长期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多级阶地。当流域大面积普遍均匀抬升,在整个流域形成阶地。如在同一时期,某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速度快,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较小,速度慢,则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阶地高度也大。

42第四纪冰期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有哪些?

答:第四纪全球气候曾多次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时,发育大规模冰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大规模消退,叫间冰期。北半球在第四纪时期一般划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还有一个冰后期。有些地区受区域性气候的差异影响,可划分更多的小冰期和间冰期,但各个地区长时期的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变化大致是相同的。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规模最大时,世界陆地面积的1/3被冰川覆盖,由于大量冰体积聚于陆地,使海面下降约150m,当时的海陆轮廓和自然环境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欧洲大陆冰流曾达到北纬40°,在北美曾向南推进到北纬38°,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7℃。由于地球上出现大面积的冰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势,北半球气候带南移,中纬地区沙漠面积缩小,低纬及赤道地区沙漠扩大,大陆季风盛行,海洋季风衰退。最后一次大冰期开始前,距今约8.5万年,海面比现在高10m左右,渤海一带的海岸线比现在的岸线向陆伸入80~100㎞。大约3.6万年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70m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 km左右处。大约23700±900年前,海水退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 m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14780±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 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 km。由于冰期时海面降低,大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降水量可能比现在少一百至数百毫米,华北和东北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当时的风成黄土分

搜索更多关于: 第四纪地质学概念及问答题 的文档
第四纪地质学概念及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003y1kqkd1j03v4hze6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