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在2.1万年和1.3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 冰期时,大陆冰盖的厚度平均为2000~3000m,巨厚冰盖对地壳形成巨大压力,引起地壳沉陷;冰川消失后,地壳迅速回升。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冰川负荷与卸荷使地壳升降变化称为冰川均衡作用。这种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极大。 43.海与洋的区别与联系?
答:洋是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的水体,它们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的边缘,被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海峡是两个海洋之间的天然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44.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答:河谷的发育是从年轻的V形谷开始的,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只有在河弯凸岸形成雏形边滩。随着侧向侵蚀的发展,河谷不断展宽,凸岸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面积也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洪水时由于河漫滩水深比河床处浅,使河漫滩上流速减小,平水期和枯水期植物在滩面上生长,更加降低了洪水时滩面上的流速,引起悬移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使河漫滩上覆盖了一层粘性土,即河漫滩相沉积物,其下部为河床相沙砾层,所以河漫滩物质组成具有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河床侧向移动的结果。河曲自然裁直,形成废弃河道,河漫滩相覆盖层加厚,并出现牛轭湖相沉积物。
45述中国西部冰川,冻土,荒漠,黄土地貌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各地貌单元的组合特征?
答:中国西部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在年平均温度0度以下的地方,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在高纬度地区分布着季节性冻土,在西
北干旱区,现代冰川起着调节多年径流的固态水库的作用,冰川,沼泽及其提供的地下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增产。荒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 ,主要有塔坷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等.黄土地貌是风沙堆积形成的,有西北向东南厚度递减,颗粒也越来越细,一般是戈壁,沙漠,黄土这种排列,西北地区的冰川,沙漠,黄土地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绿洲农业的特点。
46.论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答:岩石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系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其中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包括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在极地和高山地带,温度很低,地面大部被并学覆盖,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所以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很强,年降水量小,因此,热力风化盛行,而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与结晶,水化与脱水都交替发生,所以长期以物理风化为主。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硅铝化两阶段之间在温湿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的阶段。在湿热的地带,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因此岩石矿物迅速分解,元素大量流失,风化速度最快,不但易生成高岭石次生粘土矿物,而且有的地区发展到富铝化阶段
47.论冻土的基本特征和在西北地区的分布?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土在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山地区,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每升高100-150m,冻土埋深减少20-30 m,厚度增加30 m,地温降低1 m。例如祁连山,昆仑山等地区 48.论述黄土地貌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关于黄土的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对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有人认为是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干冷反气旋吹袭,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中的一些细粒物质吹到冰川外缘地区沉积而成的。目前风成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包括①从亚欧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排列。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③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④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是,并保持相似的厚度;⑤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⑥黄土中有随下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迭的埋藏土壤层。分布规律:从全球看,黄土主要
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o -45o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49.简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和类型?
成因: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在这一过程中,河流好象一把固定在空间上的利锯,而地壳就象一块木料。地壳长期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当流域大面积普遍均匀抬升,在整个流域形成阶地。如在同一时期,某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速度快,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较小,速度慢,则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阶地高度也大。
类型: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50.简述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
幼年期: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