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要创造好的环境。孩子学习时,不要有任何干扰,如说话、看电视等,更不要叫孩子做这做那。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办事要专心,不可马虎草率,否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⑤引发趣味。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形式要多样,而且要生动活泼。如一起争论,共同质疑,诱发思考,开展竞赛,不断激励。家长的语调应富于变化,具有幽默感,使学习气氛充满情趣,这样就能促使孩子集中精力,潜心学习。
⑥排除干扰。家庭的干扰是多方面的。如邻居、长辈们往往会因为琐事打扰而促使孩子“分心”。为了尽量避免和克服干扰,家庭内,尤其是孩子学习的房间内,正前方不要过多装饰,周围要尽量保持安静。父母的穿戴应朴实、端庄、大方;学习室内不要存放食品,尤其是孩子爱吃的食物。辅导孩子学习的图画和实物,应在使用后撤去。
⑦避免激动。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应尽力保持孩子的心态平衡。在孩子学习前和学习时,家长不要把比较重要的事情告知孩子。如家庭里发生的令人极不愉快或不幸的事件,晚上去看电影、电视录像之类孩子极为敏感的消息等,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心情激动,稳定学习情绪。
⑧明确任务。在辅导孩子学习前,家长应明确地向孩子宣布今天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一开始学习就明确目的,心中有了目标,就使孩子自觉地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努力地学习。
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有劳有逸。对于孩子的学习,做家长的要辅导,要过问,但切忌包办代替,加码再加码。学校布置了作业,家长再增加作业,这样布置的作业过多,就必然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不能休息好,就容易产生疲劳而“分心”。另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孩子身体强健,学习时才能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2、心理相容。父母与孩子一般都会有良好的关系,但也会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不良的关系,如父母的打骂教育,造成孩子惧怕心理;父母的放纵教育,使孩子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还会有其他原因,造成孩子特殊的心理变态,使孩子不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应该得到的爱。如果父母与孩子保持健康的良好关系,做到心理相容,只要孩子意识到父母爱自己,他们就会乐意接受父母所辅导的知识。
3、培养意志。俗话说:“意志是愿望的脊柱骨,困难是意志的试金石”。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制力。使孩子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有勇敢、坚定、自强等良好的作风和必胜的信念。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对孩子提
出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表扬、批评,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有始有终、顽强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
5、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怎么办?
一位家长说:我孩子上二年级了,可还坐不下来好好学习,不喜欢阅读,作业错了不改,还粗心大意。我打他、骂他,没用;改变了态度,好好地和他讲道理,也没用。我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那么以下方法可供你参考。
1、培养孩子静得下心、坐得住的习惯。通过学画画、描红或者做小制作等,培养耐性,使孩子静得下心,坐得住。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过多看电视是小孩多动症多发的症结所在。所以,控制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是培养孩子能静心的一个重要措施。每天一般可把看电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
2、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有责任完成这个任务。但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学会负责任。比如,让孩子选择:“你是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一会儿,还是先玩15分钟再做作业?”“你是想背完这篇课文再吃零食,还是先吃再背?”父母的询问,应是让孩子好回答的。让孩子明白,他有责任对自己的事做出选择,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命令的人,而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的人。
3、培养孩子多动脑的习惯。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耐心地给予回答。如果不清楚,要鼓励、引导孩子多动脑,或与孩子一起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答案,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父母教育孩子要耐心、冷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训练。只要坚持,必有成效。所以要学会等待,要允许孩子反复。父母要有信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希望。
6、怎样让孩子上课不走神? 家有儿女:
孩子平时爱画画儿,也喜欢运动,可就是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老师、家长也想尽了办法:批评教育,严格管束,看医生……可一段时间下来,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芝麻开门: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除部分真正患有“多动症”外,相当多的是由于缺少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讲能力(也叫听知觉能力)。听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讲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孩子能否聚精会神听讲的重要因素。人的听知觉能力包括分辨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编序能力和听说结合能力。如果你的孩子上课总走神,听讲能力差,那么可以尝试着按以下方法训练孩子的听讲能力。
●训练孩子的辨别能力。听觉的辨别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别各种声音的能力。小孩子听觉分辨能力的低下会造成对相差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听课的效果。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音色、声源的方向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
●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听觉的理解能力是指孩子能辨别声音和了解说话的能力。家长要多与孩子交谈,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声音,多充实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词汇。比如,口头布置任务让孩子完成;对成语故事做判断并回答问题等。
●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听觉记忆能力是指孩子能保持并复述所听到的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听觉记忆能力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孩子听觉的记忆力和听知觉的广度,减少孩子对较长的听觉信息无法记全等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进行新老知识的联系,产生联想,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难度不同的语句,叫孩子认真地听并让孩子模仿表述出来,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
●训练孩子的编序能力 。听觉编序能力是指孩子能将过去听觉所获取的资料以正确而又详细的先后顺序回忆出来,以及将所获取的听觉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有意义的能力。它对孩子将所学知识有系统地保留下来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让孩子听故事并复述出来、顺背倒背数字等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听和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时总是语无伦次的。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来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启智故事: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分散注意力就会出现差错,闹出笑话。
传说清朝时候,有个县官,因天气热,便想买副竹床躺躺凉快凉快。于是,他把仆人叫来吩咐说:天气热了,你到街上给我买副竹床回来。说完交给仆人一块洋钱,叫他快去快回。岂料仆人漫不经心地把竹床误听成猪肠,于是肉店老板一看是县衙门的人,连忙拣上一副上好的猪肠,秤后还有余钱,又将两只猪耳搭上。仆人一见,眉开眼笑,心想:老爷只叫
我买一副猪肠,现在却多了两只猪耳朵,正好给我下酒用,便偷偷将两只猪耳朵塞进自己的裤腰里。
仆人手拿着猪肠回到衙门,眯着双眼对县官说:老爷,猪肠买回来了。县官见仆人买回来的是猪肠,顿时火冒三丈,骂道:你这个混蛋,叫你去买竹床,为什么买回猪肠,耳朵到哪里去了?仆人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连忙拿出两只猪耳朵,颤抖着双手呈上递给县官,哆哆嗦嗦地说:老爷……明察,耳朵在这……
这个故事读来引人发笑。仆人闹笑话的原因,主要是分散注意力,误听了县官的话。 写给父母:
上课基本上是一个听讲的过程。有专家曾做过统计,小学生上课时间的50%是在听老师讲话。但我们却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儿童:
小明上课爱做些小动作,不是玩玩铅笔盒,就是摆弄小刀橡皮什么的。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要提醒多少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课时“走神”的原因很多,但究其主要因素,大体有以下几条:(1)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2)所讲内容比较熟悉或基本上已掌握;(3)不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4)内外环境的干扰。
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的孩子出现这—情况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毫无疑问,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C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大约有95%的父母采取的是A家长和B家长的态度。
A家长:“你为什么上课不注意听讲,总是开小差?”孩子回答说:“不知道。”“那你能不能注意听讲呢?”孩子回答说:“能。”可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便再也没有了先前的那份耐心,开始对孩子喝斥:“你怎么搞的,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天天说你都改不了,没长耳朵是不是?”
理由是:这孩子没记性,好言提醒一点儿都没有用,看来非要严厉点才行。 于是,孩子在家长的训斥下,满肚子的不高兴。嘴上说要坚决改正,可第二天上课时,老毛病又犯了,依旧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影响了自己不说,还影响了别的同学。无奈,老师只好把家长又请到了学校。
B家长:听完老师的批评后回到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劈脸就是—巴掌:“你这个不争气的家伙,为什么别的同学都能够认真听讲,你却不能。上课就是上课,做什么小动作,下课后有那么多时间,还不够你玩的吗?如果再这样,看我不揍扁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