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又称为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2.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3.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人类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2,普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的科学。 2.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3.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1、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 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3、如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抓住学科特点
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
1.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3,活动性原则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活动中分析。
6、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分类(了解)
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 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差异研究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即: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出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取样偏差,并且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为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一)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二) 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1、 开放式抽样
2、 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事件抽样)
3、 时间抽样: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内进行观察。 (三)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
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 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 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实验法应注意: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优点: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间接观察法
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1、 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2、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3、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缺点:比较费时间。
2、问卷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缺点:编制问卷表并不容易,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通过和幼儿的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例如:“绘人测验”。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可变性的一面,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稳定性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
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掌握知识经验也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时间。
可变性是由儿童处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信息社会的生活,儿童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等。
2、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关系
各个阶段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各个阶段有质的差别不能混同,但是相连的两个阶段也不能截然分开,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过渡的。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发展会比较缓慢,不是不可以习得某种能力。 影响敏感期的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