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第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卷上做任何标记。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相伴随的人口外流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两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相关配套政策。在此过程中东北地区的经济与人口空间格局也发生了许多明显变化(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频繁 ②环境问题突出 ③产业结构单一 ④经济发展缓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东北三省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相对偏离的分布特征表明该区域
1
A.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强 B. 东北部经济发展吸纳流动人口能力强 C. 西南部经济落后人口主要迁出地区 D. 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占比重偏低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现象突出,据材料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④正确。东北地区大量人口外流并非由于自然灾害频繁,①错误。东北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但这并不是大量人口外移主要的原因,②错误。东北地区由于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劳动力的吸引吸纳能力有限,③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东北三省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反映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一致性较弱,A错误。东北部是经济重心,但其吸纳流动人口能力较弱,因此没有形成人口重心,B错误。西南部是人口中心,反映该地人口众多,并非人口迁出地区,C错误。吸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主要位于西南部,但经济重心位于东北,反应这类企业占比重较低,D正确。故选D。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1996年给粮食安全下的的定义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下图为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是
2
3. 图中显示,以下区域中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 A. 欧洲东部 C.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4. 以下与粮食安全指数成正相关的是 A. 年积温 C. 人口数量
B. 年平均降水量 D.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 亚洲中部 D. 拉丁美洲
5. 有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粮食安全,主要原因是 A. 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率 C.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可知,2014年粮食极不安全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印度、伊朗及非洲,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年积温主要与纬度有关,图中并非纬度越低越安全,A错误。年平均降水量并非越多越安全,如印度的降B错误。水量也较多,但粮食安全指数较低,人口数量与粮食安全指数之间并非呈现正相关如印度人口众多,但粮食安全指数较低,C错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低则粮食越不安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非洲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因而出现较多粮食不安全国家,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如导致旱涝灾害更频繁,可能会导致粮食减产,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并并不会导致作物品种减少,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植物需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其并非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C错误。全球作物种植界限向高纬拓展会导致粮食生产量增加,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既有利又有弊。利在于由于气温升高,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热量条件改善,有利于农业种植和生产,会增产。而对于低纬度而言,其热量本身已较为充足,而气温升高会导致蒸发加剧、气候干旱,引发减产。
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渤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正常冰情年份,渤海海冰面积约为渤海总面积的40%左右,渤海湾的海冰是北半球最靠南的海冰。下图示意渤海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作物品种减少
D. 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