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基性岩类
深成岩:辉长岩;浅成岩:辉绿岩;喷出岩:玄武岩。 3)中性岩类
深成岩:闪长岩;浅成岩:闪长玢岩;喷出岩:安山岩。 4)酸性岩类
深成岩:花岗岩;浅成岩:花岗斑岩;喷出岩:流纹岩。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岩石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暴露地表后,在地表低温低压环境遭受O2、CO2及生
物作用,发生机械破碎或化学分解与合成,逐渐成为碎块、砂粒和泥土,一部分成分随水流失,一部分留在原地,这一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喀斯特作用: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松散沉积物和基岩空隙中的水体。地下水一般含
相当的CO2,,有的还溶有HCl或H2SO4等,是一种较强的溶剂,能较快地分解可溶性岩石。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改造过程,国际上通称喀斯特作用。
3.三角洲:河口区的河床纵坡降小,水流分散,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的活力大大
减小,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区沉积下来,形成在平面上呈三角形的三角洲。
4.向源侵蚀:河流的下蚀作用使得瀑布后退、河床降低、河谷逐渐向上游延伸发展,这种
现象成为向源侵蚀。
5.侵蚀基准面:当河流入湖和入海时,河水和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间高差为零,河水的下蚀
作用停止,这一平面(湖水面、海平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6.层理:沉积物的层状特征称为层理。
7.泻湖:泻湖是被沙坝或沙嘴等隔离的海湾,由于盐度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咸化、淡化)。 8.叠层石:藻类生物活动形成,剖面上藻纹层与碎屑纹层交替出现并向上突起的沉积岩称
叠层石。
二.选择题
1.岩石或矿物在大气中受到了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
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做 (D.风化作用 )。 2.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B.刨蚀作用 )。
3. 对于河漫滩,河流可以在(C.平水期不能被淹没,洪水期可以被淹没 )。 4. 石灰岩发育地区的岩溶(喀斯特)地形主要是由于(D.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5. 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D.河流的侧蚀作用
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6.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 三.填空题
1.成岩作用包括 压实作用 作用、 胶结作用 用和重结晶作用 作用。
2.完整的风化壳由上而下一般可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和基岩四层。 3.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4.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结构,一般由上而下可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5.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海浪、潮汐、洋流。 6.河流的主要搬运方式为悬移、跃移和推移。
7.碎屑的圆度级别为棱角状、次棱状、次圆状、圆状、浑圆状。
8.沉积岩的主要胶结类型有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 9.火山碎屑物按粒径大小可划分为 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四.简答题
1.简述河流下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答: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砂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
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下蚀作用地形主要有瀑布、向源侵蚀、河流袭夺。
2.简述河流侧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答: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冲刷并磨损河床底部及谷坡,使谷坡后退,谷底加宽,
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这种使谷底加宽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地形主要有河曲、蛇曲等。
3.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答: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主要是通过以下主要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
出,空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2)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
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3)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
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4.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答:当河流入湖和入海时,河水和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间高差为零,河水的下蚀作用停止,
这一平面(湖水面、海平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升降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有重要影响:侵蚀基准面下降增大了中下游河流段的坡降,可以导致下蚀作用增强;侵蚀基准面上升会造成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游甚至中游河段雍水,其机械下蚀作用消失,上游的侵蚀作用也会减弱。
5.简述沉积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答:见下表:
他生沉积岩 陆源碎屑岩 砾岩 砂岩 粉砂岩 泥质岩 火山碎屑岩 集块岩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碎屑-生物-化学岩 碳酸盐岩 磷质岩 铝质岩 铁质岩 自生沉积岩 化学岩 蒸发岩 锰质岩 铜质岩 有机岩 煤 油页岩 6.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特点。 答: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特征为:
1)在岩浆岩中缺乏的一些矿物,如粘土矿物、沉积的铁锰矿物、白云石、方解石、
玉髓和盐类矿物等,在沉积岩中大量生成(超过总量的1/3),表明它们是在风化-沉积作用中新生的自生矿物。
2)沉积岩中缺乏一些岩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3)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较多。 4)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是沉积岩所特有的。
第6章
一.名词解释
1.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新岩石的过程。
2.变余结构:变质程度较浅的变质岩中,原岩的一些结构特征被保留而形成的结构。 3.变晶结构:发生重结晶或重组合作用而形成的全晶质结构,矿物多定向排列。 4.大理岩:碳酸盐岩接触热变质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可有透闪石、硅灰石、透辉石等变质矿物。
5.千枚岩:变质程度较板岩高,原岩矿物基本重结晶,主要是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等。
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
6.交代作用:在变质过程中,当存在大量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通过部分变质原岩物质的带
出和外来物质的带入,从而造成原岩中某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新矿物所置换的作用。
7.变余构造:是指在变质过程中主要由于重结晶和变质反应所形成的构造。 二.选择及填空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1.角岩变质前的原岩一般为(B.泥质岩、粉砂岩 )。 2.在下列岩石中,属于区域变质岩的是(D.片麻岩 )。
3.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C.片岩、板岩、千枚岩 )。 4.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C.气—液热变质 )。
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B.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 6.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温度 、压力 、化学活性流体 和时间 。 7.变质作用一般可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五种基本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变质岩概念及其类型。
答: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新岩石的过程。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划分为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2. 简述变质作用的方式。
答: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新岩石的过程。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反应或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和变形与破裂作用等几种。
3.比较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答:动力变质作用一般出现在大断裂带上或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带,由强大的侧向挤压
力和剪切应力引起,主要的变质方式为变形与碎裂。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较强化学活性的气体和液体对原岩进行交代作用而因起的。从岩浆活动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对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进行的以交代作用为主的变质改造。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较大区域内发生的、由一种因素为主或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它常与强烈的构造运动有关。
4.哪些矿物可以作为判断变质岩的矿物标志?
答:变质岩的矿物成分较为复杂,以下矿物可以作为判断变质岩的矿物标志: 1)变质岩中广泛发育纤维状、片状、长柱状和针状矿物,如透闪石、阳起石、云母类、石墨、夕线石、角闪石等。
2)变质岩中常出现相对密度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子石、硬玉等。
3)质岩中同质异像(多形)矿物发育,如红柱石、蓝晶石和夕线石,其化学组成相同,但矿物稳定的压力-温度范围很狭小。 5.简述变质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答: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划分为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