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Status of Tilapia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Hainan 潘骏 博士 Pan Jun, Ph.D.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Department of Fishery & Ocean of Hainan Province 一、 海南罗非鱼养殖历史沿革
海南罗非鱼养殖历史与我国罗非鱼养殖的发展基本同步,1956年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 Oreochromis mossambicus,开始了罗非鱼在中国的养殖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了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八十年代引进了生长性状优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尼罗罗非鱼 O.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 O.aureus。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罗非鱼养殖主要品种是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和吉富(GIFT)品系罗非鱼,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出肉率高,从此海南的罗非鱼养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产业规模。2003年开始海南罗非鱼产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为龙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罗非鱼产业链,海南罗非鱼产业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 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海南发展罗非鱼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一)自然与资源优势。
气候适宜。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南省年平均气温为22,25.5?,最热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平均气温15?,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罗非鱼养殖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罗非鱼几乎全年都可以生长,可自然越冬。海南是全国罗非鱼养殖和苗种生产自然条件最佳的地区。
水质环境优良。海南环境监测部门对本省内陆水域水质监测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水质达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第一类水质标准。海南地处海岛,工业污染源少,拥有良好养殖生态环境,有“健康之岛”和“绿色之岛”的美誉,罗非鱼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系数高,2004,2006年每年送检的罗非鱼样品检验合格率达100%。
土地和水资源充沛。适宜开挖养殖罗非鱼的低洼地、半荒地、山塘等水域面积较大,可开发面积1.5万公顷,可改造的低产旧池塘约6000公顷,未充分利用的
山塘约6000公顷,这给海南进一步扩大罗非鱼养殖面积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人力资源成本低。罗非鱼养殖和加工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海南工业省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充沛。
(二)产业优势。
养殖周期短。罗非鱼属暖水性鱼类,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采用标粗大规格鱼种的技术,在海南一年可养二茬至三茬,可实现商品鱼全年均衡上市,为加工企业常年持续生产提供原料保障,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做到的,显示出海南养殖罗非鱼的明显优势。
养殖模式多样。罗非鱼养殖投资较小,见效快。大企业可投资经营上百公顷的大型罗非鱼养殖场;平原地区农户可开挖大水面的池塘进行养殖;中部山区可开发山塘进行养殖;水库水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发水库网箱养殖,也可进行水库大水面精养。
产量高。海南罗非鱼养殖起步较早,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单性罗非鱼池塘精养年均产量约10吨/公顷,文昌市和琼海市两个罗非鱼主产区的平均单产已达到15吨/公顷,最高单产45吨/公顷,居全国最高水平。
良种自给能力强。海南现有罗非鱼苗种繁育生产企业2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2家,年生产苗种19亿尾,主要有奥尼罗非鱼、吉富品系罗非鱼和经诱导转性的全雄罗非鱼苗种。海南生产的罗非鱼苗种,除30,40%供岛内养殖外,其余
60,70,的苗种销往全国各罗非鱼养殖区。如吉诺玛,海南吉富水产有限公司、鹭业水产海南有限公司等,已在海南落户多年,并为海南罗非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加工能力强。海南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优良,加工技术现代化,2006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35万吨。海南已有37家企业获准了国内外各类质量认证,其中30家获得HACCP认证,10家获得欧盟注册。
三、 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
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已开始步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轨道。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迅猛,到2006年底,罗非鱼养殖面积达3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1.8万公顷,水库养殖1.2万公顷,养殖总产量达19.5万吨。罗非鱼出口成为海南第一大出口创汇农产品,罗非鱼出口量3.3万吨,出口额9259.4万美元。
主要养殖品种
从海南罗非鱼养殖品种结构看,奥尼罗非鱼约占60,,吉富品系罗非鱼占30,,其它罗非鱼占10,。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吉富品系罗非鱼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是尼罗罗非鱼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的杂交种。
吉富品系(GIFT)罗非鱼是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等机构,通过对四个非洲原产地直接引进的尼罗罗非鱼品系(埃及、加纳、肯尼 亚、塞内加尔)和四个在亚洲养殖比较广泛的尼罗罗非鱼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经混合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系。
其它品种主要是莫桑比克罗非鱼 O. mossambicus、福寿鱼(O. mossambicus?×O.niloticus?)、红罗非鱼等。
养殖发展情况
2003,2006年池塘养殖面积:
2000,2004年四年间,海南罗非鱼池塘养殖面积维持在1万公顷左右。2004年后罗非鱼养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2004年的9740公顷发展到2006年的17333
公顷,增长了80,,年均增长26.7%。 海南水库精养罗非鱼从2004年起步,
2005年开始收获后作为单项统计科目,2005年面积为6630公顷,2006年发展到12168公顷,增长83.5%。
2000,2006年养殖产量:
2000,2006年海南罗非鱼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可划分为三个发展期。
2000,2002年的稳步发展期。总产量维持在6,8万吨,平均每年增加约9000吨。
2003,2005年的快速发展期。总产量突破10万吨,保持在10,15万吨,每年增加约2万吨。
2006年以后的高速发展期。总产量接近20万吨,每年增加3万吨以上。2006年实现产量19.5万吨,年增长4.9万吨。
2000年后海南罗非鱼养殖产量增速逐渐加大。2000,2002年增幅在12.5%,2003,2005年增幅保持在20,左右,2006年由于池塘养殖面积和水库精养的快速增长,产量也快速增加,增幅高达34,。
养殖模式
加工出口原料鱼的养殖全部采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精养方式,主要有普通池塘精养、大水面池塘精养、水库网箱养殖和水库大水面精养等四种养殖模式。
普通池塘精养:池塘面积一般约1公顷,水深1.5,2米。 大水面池塘精养:池塘面积一般2,4公顷,水深3,3.5米。 水库网箱养殖:网箱规格一般是3米×3米×3米 水库大水面精养:库区水面一般10,30公顷。 养殖技术的突破
(1)“大水面、深水体、大规格、高密度”的池塘养殖新模式。
海南目前的罗非鱼养殖技术已突破传统的技术标准,倡导水产健康养殖的理念,积极推广“大水面、深水体、大规格、高密度”的新养殖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4年以后新开挖池塘一般都是2,4公顷/口,水深3,3.5米,培育大规格的鱼种后投放,密度一般是1尾/立方米(30000,37500尾/公顷),年平均单产15吨/公顷,最高45吨/公顷。
(2)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
海南的罗非鱼池塘精养已广泛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保持和调控水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枯草杆菌及EM等产品已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
(3)机械设施的使用。
投饵机在池塘和水库精养的广泛使用,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做到定点、定量、定时和均匀投饵。增氧机广泛应用于罗非鱼池塘精养,大水面水库精养模式一般不设增氧机。
苗种生产
海南现有罗非鱼鱼苗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企业几十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2家。2003,2006年罗非鱼苗种年生产量16,19亿尾,约占淡水苗种生产总量的65%。2003和2006年生产量较少,为16亿尾,2004和2005年生产量较大,约19亿尾。海南生产的罗非鱼苗种约30,40%供岛内养殖用,其余销往全国各罗非鱼养殖区。
技术服务和检测体系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