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0~12题。
10.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C.③类岩石
B.②类岩石 D.④类岩石
11.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C.流水侵蚀
B.化学风化 D.海浪侵蚀
12.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11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12题,由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有利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答案:10.A 11.B 12.B
(2018·九江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
2019年
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13~14题。
13.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14.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第13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第14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13.C 14.C
(2018·柳州模拟)图a为某游客拍摄到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图b为该瀑布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根据测量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迁移”1 m左右,它的主要迁移方向是( )
A.左岸
B.右岸
2019年
C.上游 D.下游
16.有利于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有( ) ①组成河床的岩石上软下硬 ②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 ③位于断层构造带 ④位于向斜构造带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5题,图示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瀑布下的岩层上部是白云岩,下部是页岩、砂岩等,流水不断地侵蚀页岩、砂岩等岩层,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从而使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迁移。第16题,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下部岩石易被侵蚀,易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瀑布,②正确;断层构造带处岩层错位,两侧岩层间形成落差,易形成瀑布,③正确。
答案:15.C 16.C 二、综合题
17.(2018·江西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
2019年
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