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性说明文应该怎样教
苏教版教材中,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就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性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教师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这也就难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收获,从而喜欢上课文的内容。像这样的文体,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老师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说理文。通过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的现象,引出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作者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朴实平白的语言,正反论证的方法,让学生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像这样的说理性文章,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深奥的哲理,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一读就懂。那么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这篇课文的体裁特点,目标就应该很简洁明确: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尝试运用。那么围绕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可以从四个块面展开。
一、理清脉络。认识说理文的结构
课文从太极洞的奇观引入话题,提出观点。然后用了三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是典型的议论文的章法。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结构,初步认识说理文。在通读课文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根据每段内容,师生共同绘制文本结构图:太极洞奇观——水滴成功的原因——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连起来说一说文本的内容,厘清全文的脉络。
二、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的道理
课文开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引出作者观点。这两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四字词语云集,而且句子逻辑严密,在教学中,首先要紧扣关键词语,通过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中的道理。品读关键词一:“光滑圆润…‘接连不断”等,揣摩景观之“奇”;品读关键词二:“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是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品出水滴的“奇”——持之以恒。品读关键词三:“几万年过去了………”“同一个地方”。通过教师有感情引读:“一百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总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千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还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万年过去了,水滴……”再进一步品出水滴的“奇”——目标专一。学生从语言文字背后读懂了水滴的精神,领悟了文中的道理。
三、揣摩表达,学习说理文的写法
本文作者从正反两面列举了四个事例来说明自已的观点。前三个事例的主人公分别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