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思想感情类
1.[·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酒杯名。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开篇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描写的是花心和花瓣,诗人着眼于菊花的色彩。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两句,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而后,“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两句中,诗人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最后一联,诗人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金鹦鹉杯中,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③
。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
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虽然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还像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涌而
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原文翻译 邓剡在上元夜客人都走之后感念旧情,作《忆秦娥》给我,我一读感觉非常凄凉,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觉感到非常悲凉。元宵节,去临安的道上风雪交加。风雪交加,江山依旧是那样的江山,但是临安看灯的人却没有。短短一生偏又经受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和您就像仍然面对当时的明月。月色依然如旧,但此番照临人间,却只见眼泪白发而已。
3.[·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②,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③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 ①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作。②凝碧池:在洛阳,借指汴京故宫。安禄山陷洛阳,在此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③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
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鉴赏 “凝碧”两句运用历史事件,抒写词人此时此际的痛苦。据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唏嘘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三、四句,从声音到外貌转化,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的心理活动。“杏花”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无处避愁”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的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原文翻译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流断绝,好像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4.[·大庆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居 [清]高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