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整理
【解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涉及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易于命制材料题,结合2008版新教材的修改把重点放在公平上,特别是怎样做到公平的问题上。本题强调的是在企业分配中,过分压低劳动报酬,没有涉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显然是表明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故选D项。
【答案】D 【例5】(2008全国卷Ⅱ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
注: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领。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据统计,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2)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14分)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七大和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材料,以当前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如点。回答第(2)问时,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从多角度思考。
[答案] (2)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这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4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分)。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金。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7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者可得7分:答出2项者得5分;答出l项者得3分。有其他合理答案者亦可酌情给分) 【例6】(09年广东卷41)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word格式整理
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GDP 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3年 13.58万亿元 2.17万亿元 8472元 2622元 2007年 25.73万亿元 5.13万亿元 13786元 4140元 年均增长速度 10.8% 22.6% 9.8% 6.8%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2)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7分) 【解析】考查考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答第(1)问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第(2)问要全面分析。第(3)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作答。
【答案】(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
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⑥协调区域发展。
六、能力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土地流转”作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流转权,这样农民就可以运用土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合法利益,以调动亿万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农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word格式整理
民通过让渡土地经营权所获得的收益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合法的劳动收入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国家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等方针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④维护社会公平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其原因是: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下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②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 ③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④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上述图表表明
A.优质教育资源已被富裕家庭垄断
B.择校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C.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D.收入差距导致的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 5.解决上述现象要坚持的原则是
A.基础教育要优质优价
B.坚持社会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效益第一,兼顾公平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6.李先生一家2007收入情况(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其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① 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 ② 买彩票中奖所得1000元 ③ 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年收入10万元 ④ 二儿子失业保险金4000元 ⑤ 出租房屋租金8万元
⑥ 三儿子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获利2万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7.刨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① 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② 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遏制贫富分化 ③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word格式整理
8.漫画“同工不同酬”反映的问题是 A、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 B、拉开收入差距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C、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D、严重侵犯了部分劳动者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9.经济学家詹姆斯曾说“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
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是说( )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10、我国公民收入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劳动型收入、资产型收入、劳资混合型收入、技能型收入等。我国公民存在多种类型收入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C.正确处理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D.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11.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的做法是: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②反对平均主义,提倡同步富裕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 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主观题:
13.材料一: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二: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90多元。虽然基数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相比上一年度,2007年增幅为19.7%,2008年增幅为26.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取得的收入?
(2)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意义。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word格式整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D;4D;5B;6C;7A;8D;9C;10B;11A;12D; 13.(1)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
(2)原因:A、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国家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调整和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增加了居民收入总量,居民用于投资的资产增加;C、国内证券、基金等市场活跃,激发了居民投资热情。
意义: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3)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的增长渠道。
政府应加强经济调节,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完善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多种市场,拓宽各种投资渠道。
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部分的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严厉打击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行为。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