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社会核心价值观主题教案
一、教学对象分析
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现肤浅,不求甚解,教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接触文字处理工作,如撰写文章、做作文、收集资料等等,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不仅效率高,而且美观、标准、规范,是目前人们应用计算机中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文字处理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工作。
《制作文档》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灵活运用Word处理文字”中的内容。本节课的目标是灵活运用Word建立文档并保存文档。 教学重点:选择输入法、中英文切换和键盘上常用符号的输入。 教学难点:特殊符号的插入和文档的保存。
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文字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阶段,处理文字是信息处理中的基础,而制作文档、输入文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这一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如下: [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有关Word的基本功能,进一步认识Word的操作界面 b、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法,输入文本和键盘上的简单符号。 c、 能够利用“插入”菜单插入一些键盘上无法找到的特殊符号,利用“格式”菜单修 饰文档。
d、 能够选择路径将自己创建的文档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起来。能够再次打开该文档文件。 2、过程和方法
a、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和演示教学法。
b、整个过程,教师都与学生在一起,教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任务驱动的参与者;学生是任务驱动的主体,是积极的、互动协作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进一步熟练键盘,培养学生快速输入文本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b、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识。 c、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发展目标]
a、利用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及讲解,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能力,并体现同学间的互助精神。
b、通过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快速输入文本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上机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制作文档的整个流程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任务驱动作指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降低教学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教学目标呈现。
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主动探求中来,做到心中有数。
从实际出发,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这是党和国家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 行集体学习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 (展示文档) “请真观察文档,这是小明同学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整理的文档。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2、讲解示范,提出驱动任务。
组织实施驱动任务,教师环顾整体,指导个体。
3、组织学生讨论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最终问题解决的方法。
4、教师小结,演示解决办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任务升级强化,温故知新。
6、教师演示保存文档。并要求学生提交任务作业。 7、教师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