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案)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条件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基本确立。(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2)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资本: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通过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5)科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断突破并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1、前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欧美)的确立。 2、条件:
①政治条件: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政治环境良好
②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力) ③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④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金--资本雄厚
⑤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2、成就及表现 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表现 意义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时代。有线电报、发电机、电动机、发电厂、电器电力作为新能源在生产和生产品(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内燃机问世;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研制油化工业的产生,促进了交成功 通运输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 ,制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染料、化肥、塑料、药品、炸药、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促进了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和铁 展 有线电报(莫尔斯)、电话(贝尔)、无线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电报(马可尼)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化学工业的发展 钢铁工业的进步 通讯领域
3、影响:
(1)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3)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组织形式: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5)各地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6)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7)世界体系: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A、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目的是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途径:垄断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生产的集中;二是通过资本的集中。 C、方式: 兼并或联合
D、表现: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 E、形式: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三种。
F、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
G、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______和_______的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出现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竟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的成本、价格和市场,从而形成了垄断组织。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特点:①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经营;②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劳动效率提高; ③放弃自由竞争的信条,走向联合,政府与企业关系日益密切; ④大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 5、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垄断组织的形成符合优胜劣汰的规律。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特别是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这需要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
③垄断组织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组织高科技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④垄断组织之 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垄断资产阶级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成本。 ⑤垄断组织内部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2)消极作用
①垄断组织会推行垄断价格损害消费利益,通过控制某部门进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会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
③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积极——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促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外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表现:
(1)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粮食、原料;欧美:工业产品)
(2)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
(3)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 (4)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三部分】
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国际关系):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原因:
①交通条件:新航路的开辟。②殖民活动:荷兰、英国等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③工业革命。 2、阶段特征: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商业资本 工业资本 显著特点 暴力手段 残酷掠夺 凭工业优势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 以炮舰和商品进行不平等贸易 瓜分世界 影响(世界市场进程) 雏形阶段 基本形成 工场手工业时新航路开辟 期(16-18中)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中-19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时期(19中后) 革命 3、影响:
垄断资本 最终形成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壮大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落后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使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两次工业革命】 前提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 市场 劳动力 自然科学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早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生产技术,科学未与技术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20世纪初) 欧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积累资金 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扩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社会环境 工核心技术 业工业动力 成产业结构 就 生产组织方式 城市化 巨生产力 大影社会生活 响 经济结构 光荣革命后,英国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 纺织、及其制造、铁路运输、煤炭兴起,轻工业为主 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成普遍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经营权和所有权尚未分离 国际环境先对稳定,各国政局稳定 电力和内燃机 电力 电力、化学、石油、飞机及汽车制造业等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资本集中,形成垄断组织,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蒸汽机摆脱对自然力束缚,工厂逐渐集中,工业城市群形成 城市化进程加快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和蒸汽轮船出现,洲际联系扩大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电灯等 农业人口流入工业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加快工业化,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济霸权 重减少,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自由主义思想取代重商主义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垄断主义思潮 欧美其他国家兴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 经济思想 世界经济格局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阶级结构 殖民扩张 时间 标志 主要特点 特点 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矛盾,早期资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垄断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马克思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掀起早期政治义兴起 斗争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 科学与技术结合 ①同时在几个国家展开,发展迅速; ②以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为主;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生产经验总结 ①从英国开始,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进展缓慢。“一花独秀”; ②首先发生在纺织业,以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基础工业与重工业部门, 交通运输业为主;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等; ③发明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④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⑤以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 生产力 动力 开辟了“蒸汽时代” 蒸汽机 ③发明者是科技研究者;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④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德、俄) ⑤工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 迎来了“电气时代” 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