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广布,在沙漠的东南部有众多湖泊, 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湖泊旁有高大沙山,沙山与湖泊共存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同时,巴丹吉林沙漠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湖泊群的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2.图中湖泊旁高大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 )
A.黑河洪积扇 B.北大山 C.石羊河洪积扇 D.湖泊群枯水期湖滩
3.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 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生态移民
②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③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
④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 ⑤从黑河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 D 2. A 3. A 【解析】
1.根据材料,湖泊群的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对。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的季节变化大,不稳定,A、B、C错。
2.图中湖泊旁高大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黑河洪积扇,A对。北大山是沙尘堆积成的沙山,B错。石羊河洪积扇位于东南方向,沙山形成主要受偏北风影响,C错。湖泊群水量稳定,没有明显枯水期,D错。 3.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①对。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保护生态环境,②对。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减少植被破坏,③对。森林耗水量大,干旱区不适宜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④
1 / 1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错。黑河水量小且不稳定,不适宜从黑河跨流域调水,⑤错。A对,B、C、D错。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 A.发达便利的交通线 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C.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5.与一般郊区相比,“绿腰带项目”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 ( ) A.种类 B.成本 C.新鲜度 D.品质 6.“绿腰带项目”对慕尼黑郊区的影响是( ) A.完善了服务功能 B.扩展了地域范围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改变土地利用类型 4. B 5. D 6. A 【解析】
4.因为“绿腰带项目”是休闲创意农业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所以与传统郊区农业相比,这里既有农产品也有休闲旅游产品,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投资更大,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故B项正确。
5.因为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所以与一般郊区相比,绿腰带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农产品绿色环保无污染,品质高,D项正确。因环保投入较大,农产品的成本较高;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产品种类和新鲜度差异不大,A、B、C项错误。
6.因该项目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又提供了适宜的休闲场所,所以对慕尼黑郊区的影响是完善了郊区的服务功能,A项正确。绿腰带项目实施的前提是保持郊区的农业用地性质,所以B、C、D项错误。
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第7~8题。
7.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2 / 1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8.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次生盐碱化 C.沙尘暴 D.酸雨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注入该湖泊的河流流经沙漠地区,由于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流速减缓,河流携带入湖的泥沙增多,湖泊变浅,使得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第8题,该区域大部分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过度开垦引发的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大风引起的沙尘暴,但不会产生酸雨。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第9~10题。
9.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10.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中国自然地理界线始终是地理高考青睐的主干知识点。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以大致理解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A、B、C三个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第10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势必要开垦草地,扩大耕地,终因水源不足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第11~14题。
3 / 1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
1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1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13.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14.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答案】11.C 12.A 13.C 14.C
【解析】第11题,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为此,我国兴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第12题,当前导致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第13题,在沙漠化地区一般风力大,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第14题,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具体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二是选育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 / 1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 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是( ) A. 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 B. 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 C. 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 D. 气候变化,冰川加速融化
16. 该区域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 ) A. 压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B. 多途径解决能源——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 C. 进行生态移民——加速区域城市化
D. 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次生盐渍化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在绿洲地区水源充足,是主要的灌溉农业区,由于大量的饮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在地表聚集,使土壤含盐量上升,产生次生盐渍化,故选C,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产生的不是次生盐渍化。
16.此题注意措施和目的一致,压缩农田面积,不是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而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不是为了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是为了减少樵采,减少生态问题;进行生态移民,不是为了加速区域城市化,而是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所以选D。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5 / 11
相关推荐: